近年来,石泉县以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美好石泉”为目标,着力实施“12821”城镇体系建设,城镇体系趋于完善,县城空间布局趋于合理,全县城镇化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绿化先进县、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省人居环境先进县、全省老旧小区改造示范县等荣誉称号,秦巴老街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池河镇明星村荣获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
凝心聚力抓建设。石泉县坚持党政统筹,将县城建设工作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成立县城建设工作专班,印发了《石泉县县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方案》等文件,定期安排部署,研究破解难题,县级领导率先垂范,履责于行,实行“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督导考核机制,推动工作落实;狠抓部门联动,建立县城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县住建局牵头抓总,公安、司法、交通、文旅等部门各司其职,按照“点对点、一对一”模式,汇聚各方力量促进县城建设持续推进。
规划引领优空间。石泉县按照“业态立城、形态塑城、生态美城”的城市发展思路,紧扣“一核引领、四区联动”战略布局,突出以山水生态空间为基础,生产、生活空间为节点,交通空间为廊道,优化功能定位和空间发展布局,统筹推进县城建设,着力打造山水人文县城。成立县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制定印发《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工作规则》,高标准编制“十四五”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多规合一”编制完成国土空间规划,以及生态环保、文化旅游、交通运输、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和城关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形成了“衔接配套、互为补充、融合并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体系。
产城融合焕新机。石泉县坚持“三生”融合、文旅融合、景城融合、产城融合理念,推动老城区扩容提质,同步打造江南和杨柳新区,形成了“一江两岸三大组团”空间结构。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依托陕南民俗风情、鬼谷子文化、汉水文化、蚕桑文化,成功打造汉江古城4A景区和杨柳秦巴风情园3A级景区,吸引文化旅游经营服务商户400余户。倾力打造江南新区,实施新堰大街、长安广场、湿地公园等基础设施及医院、学校等民生保障项目21个,建成集商贸服务、文娱休闲、移民安置为一体的江南生态宜居新区,合理布局行政资源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聚集,不断拉大城市骨架,有效缓解老城区人流车流拥堵。
微创整形提品质。石泉县按照循序渐进的城市更新理念,以群众需求和参与为导向,对县城品质不高、功能不优的珍珠广场、北城广场、三里沟广场进行改造提升,对利用不足的高速路引线桥、杨柳大桥下无法被利用的剩余空间进行优化空间布局,增设停车位、树池、座椅、健身器材等,对长期闲置的弃渣场进行整理加固建设星级公厕,改善城市面貌和功能属性,为周围居民提供更丰富的活动内容,推动城市存量空间的活化与利用。全面推进口袋公园见缝插针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便捷化更新改造,完成休闲、娱乐、锻炼等公共配套服务建设,完善“城市家居”配套,提升城市品质功能,实现区域持续发展。改善道路“微循环”,推行“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对老街9条背街小巷进行整治提升,打通影剧院环形路、文化北路“断头路”,拓宽了西关尾子、中学巷、泉水路、体育场配套道路“卡脖路”,贯通城市毛细血管网,提高现有路网使用率,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