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蚕桑发展周期的双重影响,全国众多蚕区养蚕发种量大幅下降,一些县市发种量不及去年30%。然而,石泉县反而较2008年同比增长15.2%。与此同时,该县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增速位也居全市第一。原因应该多种,这其中,鎏金蚕丝绢生产线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值得一说。
一县一业抓蚕桑,第一产业抓蚕桑,围绕蚕桑抓项目,石泉县委、县政府清楚,要走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子,要靠培植龙头企业来引领。他们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经济”的发展理念,成立了重点建设项目初审委员会,编制了石泉县招商项目册、返乡人员创业项目册,基本健全了项目策划、编制、评审、申报的项目前期工作机制,为全县形成浓厚的“大招商、招大商、大创业、创大业、大就业、就好业”氛围奠定基础。借力扬帆行大船,借助推出的重奖“招商功臣”的措施,各部门“动员一切社会力量”招商引资效果明显,仅今年上半年,已成功签约引进天新捻丝生产线、沃氏激素系列产品生产线、鎏金蚕丝绸生产线、池河桑葚醋饮、桑枝食用菌开发、水泥生产线、鸿兴矿业、裕龙石材、神源矿业、中坝大峡谷生态旅游开发、莲花湖水上旅游开发等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招商引资项目36个,签约资金达16.3亿元。
为确保招商项目尽快落户建设顺利投产,县上出台了土地出让征用、用电用水、税费减免、配套建设道路及基础设施等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为捻丝生产线、鎏金蚕丝绸生产线、桑葚醋饮生产线、水泥生产线等项目减免各项税费780万元。在天新捻丝生产线和天成鎏金蚕丝绸生产线两个项目落户建厂过程中,县乡企局、计划局分别作为两个项目的责任单位全程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为两个企业办理了将原酒厂和汉江大理石厂的土地出让相关手续,并为鎏金蚕丝绸有限公司征地7亩,为捻丝生产线的建设先后为企业征地4批次,解决了企业的用地问题。
不仅如此,该县还积极为企业解决各种困难,化解企业风险。丝绸市场形势严峻,石泉县出台了蚕茧收购的保护价,每市斤蚕茧不低于9.5元,而江浙一带每市斤蚕茧仅为3.5元,如果按照当地的保护价格收购,企业生产每吨生丝要亏损5万多元,摆在企业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停产;二是压价收购。企业不能停工、茧价也不能动摇!县委、县政府领导紧急研究决定:全县丝绸企业全负荷开工生产,全年要生产1000吨干茧,而石泉县蚕茧总量也只有500吨,一方面保护价收购政策不变,继续收购县内蚕茧生产,先压货待生丝价格上涨出售;另一方面从江浙一带调回蚕茧加紧生产并低价出售,这个两全齐美的办法不仅救活了企业,更重要的是全力维护了该县蚕农的积极性。
现在,天新丝绸有限公司年产300吨白厂丝、600吨真丝捻线丝、5万米绸、2万条蚕丝被,年产值达1.2亿元;天成丝业有限公司年产白厂丝300多吨、200万米真丝绸,2万条真丝被,年产值过亿元,全年这两个龙头企业吞吐量超过1000吨干茧,成为该县名副其实的丝绸“大哥大”。 全县已拥有蚕种、缫丝、捻丝、织绸、家纺、桑葚醋饮、桑枝菌菇等10余个蚕桑产品开发加工企业,通过“天虹牌”名牌蚕种、“鎏金蚕牌”蚕丝被、蚕沙枕、“雨花牌”桑葚干红等产品的开发,拉动蚕桑工业企业实现年产值5亿元以上。在蚕桑的综合开发利用上,他们大力推广发展桑枝食用菌、冬季桑园套种地膜洋芋,提高蚕桑产业附加值。2008年,该县栽培桑枝食用菌300万袋,为蚕农增收1500万元。今年已发展栽培1000万袋,预计实现产值5000万元,发展套种地膜洋芋3万亩,预计可使农民增收4500万元。县经贸局长方相刚介绍说,该县计划到2011年,全县养蚕发种达到20万张,年产鲜茧7000吨以上,实现蚕农养蚕收入1.8亿元以上,实现以桑枝食用菌、桑园套种为主的综合收入2亿元以上,全力打造“西北蚕桑第一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