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把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作为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通过建立完善培训帮带、实践锻炼、激励引导等机制,促进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广阔舞台历练成长,发挥作用。
培训帮带,增强基层工作适应能力。一是实行岗前培训制度。对新任大学生村官进行集中上岗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汉阴县情、大学生村官管理、大学生村官工作定位、农村工作基层方法等方面,使大学生村官能够坚定工作信心。二是建立“3+1”帮带制度。落实1名乡镇领导、1名驻村干部和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与1名大学生村村官结成对子,进行帮扶,使他们尽快熟悉农村情况,进入角色。同时为每名大学生村官配发了一个民情日记本,为3名培养联系人配发了培养记录本。县委组织部明确一名干部负责大学生村官联系工作,建立“汉阴大学生村官QQ群”,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化解思想疑虑,使他们安心工作。三是建立《大学生村官学习培训制度》,规定每年组织集中培训不少于7天。采取县委组织部确定培训课题,乡镇党委轮流组织大学生村官座谈培训会议,经验丰富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担任教员的方法,按需培训,提升“村官”的基层工作经验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县委组织部统一为每名大学生村官订购配发《兴村三十六策》光碟,建立汉阴大学生“村官”QQ群,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工作心得,掌握思想动态,提出合理化工作建议。一年来共组织专题培训4期,9名乡、村干部进行了现身说教,使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能力明显提升,迅速融入农村工作。
实践锻炼,提高基层工作的实际本领。一是搭建“能写”平台。创刊《大学生村官简报》,建立“大学生村官动态”网站专栏,由大学生村官轮流担任《简报》编辑,鼓励“村官”多思考、多动笔,提高其理性思考和文字提炼能力。二是搭建“能讲”平台。每次座谈会、培训会由1名村官主持,选择部分村官进行交流,增强其语言表达和协调沟通能力。三是搭建“能干”平台。鼓励大学生“村官”争当政策法规的宣传员、群众利益的服务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上下联络的信息员,提高大学生村“村官”解决农村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参与村级事务的同时,所在乡镇还有重点的安排他们参加镇村两级举办的重大活动,为他们提供学习锻炼机会,搭建施展才华和展示风采的平台。
激励引导,促使安心基层、健康成才。出台《汉阴县大学生村官管理办法细则(试行)》,将大学生村官《民情日志》、工作总结和培养联系人联系记录等作为日常考核依据,激励他们主动工作;乡镇党委每半年对大学生村官在村工作情况进行鉴定,加强考核。对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干部,在入党培养、参与培训、表彰奖励方面优先考虑,激发大学生村官争优进取、奋发有为的意识。2009年5月,该县成立“大学生村官协会”和“大学生村官协会党支部”, 采取支部领导、协会搭台、村官“唱戏”、服务发展的方式,引导“协会”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村官”在各自岗位上服务基层、干事创业。协会成立后,先后开展座谈联谊、服务基层等活动10余次,共帮扶贫困学生10名,辅导学生110人。“支部+协会”“管、用”并举模式,使大学生村官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促使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干事创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