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303期/综合调研/内容详情

宁陕石泉两县基层党建和产业发展 考察情况报告

作者:毛良韶 周 方 王 坤发布时间:2023-06-30 16:15 来源: 【字体: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决策部署,进一步做好驻村帮扶工作,3月底,市政府办公室调研组赴宁陕、石泉两县进行了考察,全面了解基层党建、村集体经济、民宿和旅游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形成如下报告:

一、宁陕石泉两县的主要经验及做法

(一)党建引领凝聚合力,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围绕“党建引领、产业支撑、业态融合、旅游兴村”的发展思路,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下设蚕桑、生猪、综合3个产业党支部,发挥蚕桑产业自然优势和鎏金铜蚕文化优势,建设“有支部领路、有产业支撑、有文化依托、有旅游休闲、有优美社区”的“鎏金铜蚕”特色乡村,2022年全村养蚕0.6万张、出栏生猪3.6万头、养鸡20万只,接待游客100万人。明星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省一类示范村党组织”“陕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宁陕县筒车湾镇海棠园村原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在中央办公厅帮扶小组的帮扶下,按照“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思路,实施“支部破难题、党员立精神、能人建平台”工作法,创新“支部+X+贫困户”发展模式,发展生态水稻、糯玉米、中药材、中蜂、林麝产业,探索电商销售路径,注册“海棠园村”品牌农副产品入驻国家832消费扶贫平台,农民人均收入从不到0.5万元到2022年超过1.3万元。村史馆内,新颜旧貌的对比和一件件老物件,倾注了中央办公厅帮扶小组、县镇党委政府、村党支部的辛勤汗水,见证了海棠园村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历程,坚定了大家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激励群众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用辛勤汗水抒写新篇章。海棠园村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村级党组织省级标准化建设示范村”。

(二)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带动群众稳定增收

石泉县立足独特的自然景观,传承久远的蚕桑文化,神秘深邃的鬼谷子文化,将旅游定位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推进“镇村变景区、农舍变旅馆、农民变导游”的“三变”改革,强力推进文旅融合,打造全域旅游高地。池河镇明星村坚持文旅融合,把文化传统与历史传承注入旅游产品开发、项目建设之中,推动文化资源产业化、非遗产品旅游化。依托蚕桑主导产业,把全村1600多人融入产业链,吸引50余户群众返乡创业就业,挖掘展示鎏金铜蚕背后的悠久历史,将桑蚕文化融入民宿经济,让游客亲身参与育蚕养蚕和传统手工工艺,打造“鎏金铜蚕·丝路之源”旅游形象名片,开展民间文化艺术节、夏季蚕桑文化节等活动,走出了文旅融合乡村振兴路。通过全域旅游,带动城乡居民创业就业2万人,2139户4684人通过旅游产业脱贫,旅游接待人次及综合收入保持20%以上增速,综合收入超过170亿元,使群众聚集到旅游产业链上,共享了全域旅游发展红利。

石泉县城关镇丝银坝村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将土地、资金、技术等优势资源整合起来,采取“村集体搭台建园、能人创业兴业、群众就业分红”的模式,吸引有技术、资金、市场的“乡贤能人”扎根创业。村集体经济强化产业园区“造血”功能,让园区壮大发展的“红利”反哺当地居民,采取“本地居民优先用工+集体分红+流转土地收益”方式,将农户深度嵌入富硒食品预制菜(黄花菜、羊肚菌、鱼菜共生等)产业链。引进全县首家“鱼菜共生”循环养殖项目,2亩地的大棚试点创造近70万元产值,给村集体经济创造3万元的收益。2022年,全村种植紫皮长茄320亩、辣椒50亩、贝贝瓜50亩、羊肚菌400亩,带动群众务工160余人,总产值达1200余万元。

宁陕县城关镇渔湾村充分盘活闲置房屋、资产和撂荒土地,变资产为资本、变资产为资源、变闲置为利用,加快水、电、路、堰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天空下自然书店、鹿柴咖啡、汉唐驿山居青旅、鹿柴山集精品民宿等成为网红打卡地,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直接吸纳60余人就业、带动当地300个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2022年旅游收入达300万元,人均纯收入由2018年的1.07万元提高到2022年的1.8万元。

(三)坚持改革创新驱动,持续壮大集体经济

石泉县后柳镇中坝村动员返乡创业能人陈国胜成立了陕西巴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将72户移民搬迁闲置房屋建设成以手工茶、豆腐作坊、传统榨油、酿酒、扎染等72个传统农耕文化及非遗手工技艺体验项目为依托的中坝七十二作坊景区,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采取闲置资源入股、人才技术占股、集体经济注资、群众带资入企、订单农业生产等多种模式,将村级组织、能人企业和群众连为一体,盘活群众闲置资源、资金实现“三变”,实现楼上安居、楼下乐业,“多方”共赢。将村集体经济资金308万元注入到陕西巴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用于作坊小镇景区及民宿建设,四年来村集体经济收益达86万元。常态化举办“庖汤会”,集中展示传统舞蹈“石泉火狮子”“石泉龙舞”“打连钱”“火盆架”和“花鼓坐唱”等非遗项目,让游客不仅能品美食、赏年俗、看演出、购年货,还可“打卡”体验传统手工技艺,享受非遗项目体验,仅第八届庖汤会游客人数就超过4万人次,农副产品成交超过200万元。

宁陕县城关镇青龙娅村将食用菌发展作为农民增收主导产业,打造香菇产业园区,建设标准化生产大棚148个,引进自动化袋料生产线2条,建设食用菌农副产品多功能展示展销厅1个,采用“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食用菌专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分户经营、订单回收、保底赚钱、稳定脱贫”的形式助农增收。园区在脱贫攻坚期由合作社和菇农免费使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期内每年按照年总产值的1%收取租金,每三年上调一个百分点,租金三分之一用于资产维护,三分之二用于集体分配,目前园区已辐射带动城关镇等4个镇7个村发展袋料香菇。通过不断提升香菇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宁陕香菇”品牌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2年产值达到1800余万元,种植户户均收入达4万元,吸收带动230余户劳动力进入园区务工,获得劳务收入约100万元。

宁陕县城关镇八亩村依托悠然山景区,以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为抓手,按照“山上建景区、山间建园区、山下建民宿”三产融合的产业发展思路,盘活本村“沉睡”的资源、资产和资金,做强康养民宿产业,着力打造“秦岭民宿村”,让游客玩得好、留得住。按照“政府统筹、镇村主体、市场运营、农民参与”思路,政府统筹资金3700万元用于民宿集群改造和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含高端民宿、自然教育、特色餐厅、社区生活、户外露营、生态稻田等六大体系,项目建成后由八亩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委托渔湾逸谷农创田园综合体有限公司进行运营管理,运营期限为20年,运营期间由运营方投资5000万元进行内部装修、设备安装和营销管理。村集体按照保底模式进行分红,前三年村集体按照6%/年的收益进行分红,其后每三年分红比例递增1%,递增至10%后不再递增,预计总分红3910万元。目前,“八亩溪谷”精品民宿已试运营,正式运营后年接待游客将突破5万人次,可为周边群众提供4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全村及周边村至少50户发展产业,全村年人均增收将达3000元以上。

二、考察启示

(一)新时代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定海神针

产业发展好、关键在于支部强。渔湾村党支部带领党员群众苦干实干,争取资金修建产业桥,改造加宽通组柏油路,招引实力雄厚民宿企业来村投资开发,探索出一条“村企民共建共融共富”的乡村振兴之路,实现了蝶变腾飞。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党建引领,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找准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通过党建引领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才能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二)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是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凝聚党心民心、巩固执政基础的重要抓手。只有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才能让基层党组织有钱办事、有人干事,更好发挥联农带农助农增收作用。通过不断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财务管理制度,强化资金资产资源监管,坚持财务公开,控制财务风险,保障村集体经济资金用到实处,发挥实效。海棠园村、丝银坝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明星村三年来村集体经济收益达240万元,有效调动全村支持参与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反哺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村集体经济让群众安居乐业、增收致富。

(三)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打造区域影响力特色名片、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举措,也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重要途径。“沧海桑田·乡村明星”景区、渔湾逸谷田园综合体、中坝作坊小镇、丝银坝蔬菜产业园、青龙娅香菇小镇,都是依托自身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禀赋,产业特色优势及经济带动明显,真正把优势资源转化成了致富一方的特色产业。

(四)农民群众内生动力是乡村振兴的不竭动能

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建设的主人,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提升农民群众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发挥其创业兴业主体作用。海棠园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流转村内撂荒土地种植水稻400多亩,收获有机稻谷10万多斤,积极探索电商销售路径,合作社当年销售额达到150万元,完成兑付分红70余万元。村合作社发展带动村内年轻人返乡创业,把村里的农副产品送到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市民的餐桌,快递站平均每年有60多万元的销售额。这些土生土长的现代农夫,爱农村、懂技术、善经营,成为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带头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不竭动能。

三、下一步努力方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下一步,青中村将对标先进,汲取成功经验和做法,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创造性开展好青中村乡村振兴帮扶工作。

(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提升战斗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持续巩固省级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成果,不断完善党员活动阵地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对村干部和党员的日常教育工作,建强村“两委”班子,增强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将党的建设穿透到产业发展全过程,根据党员自身特长和意愿,把党员分别编入茶叶、养殖和种植产业党小组中,嵌入产业链上。开展支部联建,让组织强起来,与安康天贸城、青创协会、新田村等党支部联建,打破本村产业发展瓶颈,激活农副产品销售难问题,吸纳务工就业,带动群众稳定增收。打造人才集聚高地,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发挥好村党支部书记“头雁”作用,引进培养致富能人、大学生、退役军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发挥产业能人、致富能手、种养大户的带动示范作用。

(二)打造民宿经济发展样板,让群众共享美丽经济红利

发挥“花婆婆”民宿引领示范作用,积极融入城关镇“一城引领,四区联动”发展格局,以“自驾观光、农耕体验、康养清修”为主题布局业态,沿交通主干道布局观光示范园、景观小品、特色林果和民宿院落,发展全域旅游。将农耕文化、传统工艺、民俗礼仪、风土人情等融入乡村民宿建设,加快郭家梁至文笔山主峰步道及周边基础设施和树屋民宿建设,高标准改造张家院子、丁家院子,吸引有能力的主体经营民宿、农家乐,变“闲置房”为“网红点”,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加快高、中、低民宿集群发展,筹办农民丰收节、自行车赛、电商节、国风摄影大赛等活动,带动特色种养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三)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夯实全面振兴坚实基础

对全村2100亩茶园进行标准化改造管理,持续优化提升市级茶叶园区,在茶产业延链、强链以及皇茶文化挖掘、品质提升、包装创新等方面下功夫,持续为群众免费发放茶肥,提升茶叶产量、质量,促进茶农持续稳定增收。引导群众扩大土鸡、猪、牛、羊养殖规模,培育500羽以上的养鸡大户10户、发展茶园套种魔芋200亩、中草药100亩、养蜂100箱,逐步发展香椿、艾草等产业。从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手工等方面入手,发挥群众特长,引导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在交通便利、庭院美观、集群效应显著的安置点周边发展酿酒、豆腐、豆干等手工作坊。盘活撂荒土地,推广玉米、大豆套种,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四)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助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持续巩固提升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成果,加大项目申报力度。加快推进400万元村域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常态化开展改厨、改厕、改圈、改风貌、改陋习,景观化推进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栽种牡丹、补植绿化树改造秃荒地块,在主干道沿线播撒四季花、点种向日葵。整治私搭乱建、乱堆乱放,实行垃圾集中清运,将路边、屋边、墙垛、栅栏建成微景观。高标准推进主干道路、标牌标识、停车场、公厕、污水收集等基础设施建设,在8.7公里环线路及郭家梁停车场安装路灯110盏,拆除村委会院墙建设口袋公园,制定长效管护机制,提升旅游环境品质。

(五)建设青中特色村史馆,留住乡愁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按照“建馆为民、服务于民、通俗易懂、实事求是”原则,拟融合乡村文化展示平台、爱心(道德)积分超市、图书室及多功能活动室等配套设施。广泛收集村民意见,挖掘青中接地气、冒热气的文化传统和内涵,融合乡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内容,全过程记录青中村从默默无闻的深度贫困村到如今“明星村”的发展历程,讲好青中故事。注重后期运营和维护,及时补充完善内容,定期在村史馆举办相关活动,引导干部群众在忆苦思甜中奋发有为,切实发挥延续乡村文脉、保护乡村文化形态、促进乡村振兴作用。

(作者单位:安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毛良韶系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