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来,全市机构编制部门聚焦“百姓富”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农村领域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为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机构编制服务保障实践。
下好“统”字棋,夯实主责主业。结合党政机构改革、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和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压实农业农村部门对“三农”工作的统筹抓总责任。一是健全组织架构。强化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市县党委成立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农村部门。整合兽医兽药、生猪屠宰、种子、化肥、饲料、农药、农机、农产品质量、渔业等农业领域执法职责,在市县两级分别组建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将镇办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日常工作交由镇办综合执法机构承担。在市农业科技信息宣传中心加挂市职业农民培育中心牌子,增加赋予职业农民培训培育职责。将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机构、职责划入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在安康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加挂牌子,让专业机构做专业事情。二是理顺管理体制。将发改部门的农业投资项目、原扶贫开发部门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自然资源部门的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水利部门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和渔业生产、林业部门的蚕桑和茶果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职责划入农业农村部门,将水利部门下属的渔业生产工作站、林业部门下属的蚕桑产业发展中心的管理体制调整至农业农村部门。三是落实归口管理。根据中省部署,将市县扶贫开发局组建为乡村振兴局,由同级农业农村部门统一领导和管理,主要负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具体工作,进一步强化了农业农村部门“统”的力度。
下好“特”字棋,优化机构体系。围绕特色产业布局,推进机构保障“供给侧”,使保障服务更高效、产业发展更长效。一是组建富硒产业机构。聚焦打造千亿级的富硒产业集群,市级组建富硒产业发展办公室,作为政府工作部门,下设富硒产品研发中心,主抓全市富硒产业发展和科技合作工作。岚皋县在魔芋产业发展中心加挂富硒产业发展中心牌子,紫阳县设立硒资源开发研究院。二是完善特色产业机构。着眼壮大茶叶、魔芋、蚕桑、核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在市农业农村局加挂市茶叶局牌子,各县区按照“一县一业”的农村主导产业发展思路设立了特色产业发展机构。如汉滨区设立蚕茶果技术中心,旬阳市设立拐枣产业发展中心,汉阴县设立渔业生产工作站,石泉县设立蚕桑产业发展中心,宁陕县设立药材和食用菌产业发展机构,平利县设立茶叶和绞股蓝发展中心,镇坪县设立中药材产业发展机构,白河县设立木瓜产业发展中心。三是配建新兴产业机构。为促进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创办的新社区工厂更好发展毛绒玩具、电子线束等新兴产业,在市人社局机关内设科室加挂新社区工厂发展办公室牌子、市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增设新社区工厂产业发展科,将县区创业就业服务中心机构名称和规格进行“双统一”,镇办经济发展办公室承担新社区工厂产业发展职责,实现了新社区工厂发展工作从管理到服务由一个部门负责、一个单位经办。
下好“技”字棋,配置编制资源。加强农业农村及其相关领域人员编制动态调配工作,将有限的编制资源用在服务保障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刀刃上”。一是建立机动编制。支持县区统筹空编资源建立基层事业编制“机动池”,用于乡镇满(超)编事业单位补充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改善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结构。指导县区结合乡镇人口面积、工作难易程度、社会管理幅度、经济发展总量等因素,开展镇级事业编制动态调整工作,改善镇域间服务农业农村工作编制总量不平衡的现状,使从事农村工作的服务人员平均每村3名以上。二是充实技术力量。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农业、林业部门设立技术推广机构,在乡镇设立农业综合服务站,近年来累计为全市农林技术等服务单位调剂补充事业编制近100名。动态调整全市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为职业学校调剂编制60余名,发挥职业教育机构服务“三农”的培训优势。三是支持人才引进。出台支持人才引进十条措施,近两年相继为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产业发展、职业教育等领域事业单位下达人才编制“周转池”使用计划50余名,用于引进高层次和紧缺性人才。已为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引进人才4名,为市富硒产品研发中心引进人才3名,为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和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达“周转池”使用计划5名。
(作者单位:安康市委编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