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届以来,宁陕县人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立足基层人大实际,把联系代表、服务选民作为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持续深化“县镇人大联系代表全覆盖、代表服务选民全覆盖”工作法,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走出了一条机关与代表深度融合、有效互动,代表与选民常来常往、紧密联系, 县镇人大在联系服务群众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路子。
一、加强机制保障,促进联系服务规范化。县人大将推行“联系代表服务选民两个全覆盖”工作法,作为致力打造的一项民心工程,通过建立机制、夯实基础、积极引导,切实增强联系服务群众的行动自觉,不断把“两个全覆盖”工作引向深入。一是建机制,不断增强联系服务工作的自觉性。在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针对新时代代表工作的新要求新特点,及时制定下发了《中共宁陕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大代表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常委会组成人员、工作委员会联系县人大代表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三个联系”机制、《宁陕县人大常委会关于深化“县镇人大联系代表全覆盖、代表服务选民全覆盖”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分别联系镇人大及所在镇的县人大代表,县人大常委会各委办对口联系相应界别的县人大代表,县人大常委会委员联系5名左右县人大代表,各镇人大主席团成员分别联系所在镇的镇人大代表,实现县镇人大联系代表的全覆盖;县人大代表联系服务选区所在镇的选民10户以上,镇人大代表联系服务选区所在村组选民10户以上,实现代表服务选民的全覆盖。使联系服务工作有规可循,逐步形成了制度规定要求。截止目前,全县152名县人大代表和541名镇人大代表按选区划分,已联系服务选民55353人。二是抓培训,着力增强联系服务工作的针对性。通过加强对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履职培训以及全体代表的初任培训和专业培训,促进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迅速进入角色,提高对其权利与义务的认识, 为开展联系服务选民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同时充分利用家站平台开展定期培训,系统学习新时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提高代表的政治素养、政策水平、法律法规意识,不断夯实联系服务选民的业务能力。三是定规范,切实增强联系服务工作的操作性。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等措施,积极引导全体代表认识密切联系服务选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而增强联系服务选民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有效解决“不常联系”的问题。通过“家站”平台,公示代表家站的工作流程,方便代表看得懂;公示代表的照片、姓名、职务和电话,方便群众找得到;公示家站职责和组织构成,方便代表群众联得上。在代表以排班轮值形式定期开展联系服务选民的基础上,县人大常委会相关工委根据不同时段的工作重点,设定联系主题,指导开展联系活动,增强联系实效, 防止“联系群众”成为“干扰群众”,“方便群众”成为“影响群众”, 使得“随便联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注重示范带动作用, 通过宣传介绍、现场观摩等形式, 将代表联系服务选民工作好的做法传授给更多代表, 多渠道提升代表联系服务选民的能力与水平, 切实解决“不会联系”的问题。
二、加强载体创新,实现联系服务精细化。县人大创新形式,积极组织人大代表主动融入所联系的选区,打通联系服务末梢,推动代表主动参与服务选民工作,进而使服务工作做深做实,更受群众欢迎。一是在精细服务上下功夫。要求代表在联系服务选民中当好“六员”做到“六清”。按照“两个全覆盖”工作法要求,县镇人大代表积极当好选民的政策法规宣传员、产业发展带头员、环境整治示范员、社情民意联络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政府工作监督员,对联系服务的选民做到家庭情况清、人员类别清、思想动态清、隐患矛盾清、群众需求清、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清,主动帮扶低收入群众和困难家庭,切实做到差异化、精细化服务。二是在解忧暖心上下功夫。全县各级人大代表采取入户走访、接待来访、召开座谈会、设立“代表热线”、回选区述职、专题调研等多种形式宣讲政策、收集意见、化解矛盾、解决难题。逐步形成“代表在一线服务、政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形象在一线树立、情感在一线培养、和谐在一线形成”的良好局面,使“两个全覆盖”工作法真正见实效。近年来,通过“两个全覆盖”工作法,人大代表接待选民 1500多人次,收集意见和建议800余件,这些意见建议由镇人大或县人大委办牵头认真梳理归类,属于本辖区解决的,交当地镇政府限期办理,属县级管辖的,提交县人大常委会有关工委转县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办理,通过现场办理或及时转办、督办,大多建议得到了圆满答复和妥善解决。如今,“有问题,找代表”已成为宁陕大多数群众的共识。三是在凝聚合力上下功夫。全县各级人大代表立足本土,有效发挥自身优势,在镇村和群众之间搭起一个“移动”的桥梁,积极参与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在联系和服务选民中服务大局。如:筒车湾镇海棠园村的陈明奎代表利用自己20年老支书、多届县镇人大代表在村里的威望和信任,成立全县首家以个人名义命名的“陈老汉矛盾调解室”,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海棠园村焕发新生机。龙王镇的陈勇代表,领办宁陕县龙王镇田园合作社,发展能繁母猪和规模化商品猪产业,带动32户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被陕西省农业厅认定为高级职业农民。
三、加强家站建设,推进联系服务平台化。为更好地发挥代表在联系服务群众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县人大狠抓代表阵地建设,为联系服务工作搭建“舞台”。一是织密代表履职网络。按照“四个好”标准,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效率利用”的工作思路,县人大常委会狠抓人大代表家站平台建设,在全县建成了县级人大代表之家1个,镇级人大代表中心联络工作站10个、村(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40个,实现了家站平台建设全覆盖,形成了县镇村三级代表联络站连片网格化体系。二是强化代表履职保障。建立健全《代表联络站工作制度》《代表联系选民制度》《接待选民制度》等八项制度,对家站开展活动的流程、次数、效果评价等都做出明确要求。建立家站代表活动、接待选民工作台账,对代表参加家站活动、接待选民、选民反映问题办理情况进行登记,及时跟踪督导。引导全县693名县镇人大代表依托“家站”平台,积极开展接待选民、收集建议、调解纠纷、宣传法规等履职活动,真正使代表之家和代表联络站成为代表联系群众的好桥梁、履行职责的好平台、学习交流的好阵地、国家机关听取意见的好场所。三是丰富代表履职方式。以“家站”平台为载体,建立代表履职档案,在实现“有场所议事”“有人管事”后,进一步实现“有章理事”。在县级代表之家,每周三组织代表轮流进家接待选民,根据监督计划开展学习培训、视察检查、调研评议、建议督办、述职评议、履职交流和“面对面”等工作,同时与民生实事票决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代表之家征集民生实事票决项目,审查项目,跟踪监督项目。在县镇村三级家站平台定期开展视察、调研、接待选民活动,组织代表开展“两说一商”活动和助力乡村振兴“五带五做”活动,积极为乡村振兴、人居环境、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工作建言献策推动发展。
四、加强履职管理,确保联系服务常态化。县人大以“发挥代表作用,提高履职水平”为目标,切实加强代表履职管理,着力增强为民服务的持续性实效性。一是强化服务保障。深入落实“三个联系”制度,密切常委会组成人员、各工作委员会与代表、代表与选民的联系,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使人大工作富有生机、充满活力。指导代表述职工作,推动县镇代表述职面不断扩展,代表履职的民意基础进一步夯实、接受人民监督的自觉性不断增强。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引导代表更多参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公共治理,代表活动更加聚焦中心,更加富有成效。围绕重点建设、经济发展、民生问题开展代表小组活动,组织代表参加专题询问、视察调研和执法检查等活动。三年来,共邀请县人大代表180人次列席常委会会议,组织县人大代表210人次参加常委会各项工作和活动,为代表履职提供有效保障。二是坚持群众导向。强化代表议案建议调研、提出、办理、跟踪问效全过程管理,把代表建议督办作为回应民情、凝聚民心的重要抓手,作为践行“两个全覆盖”的有力举措。及时向县政府提交转办函,明确时间节点和具体要求。及时做好沟通、听取汇报、实地调研,时时掌握办理进度以及存在问题。适时开展代表建议办理情况视察,全面了解代表建议办理完成情况和代表对办理情况的满意度,形成审议意见,提交县政府落实。通过用情用心办理代表意见建议,使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一大批民生领域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也不断提升。三是突出监督质效。突出主题监督活动,将生态旅游、城镇建设、乡村振兴作为常委会持续关注的三件大事,纳入年度监督重点,定期组织代表开展监督活动,引导人大代表开展随时、随机、随地的灵活监督,鼓励代表一督到底,强化跟踪监督问效,让群众的呼声和期盼得到了有力回应。坚持每年将票决的民生实事列为人大监督的重点。通过组织人大代表视察、深入项目现场开展调研、召开项目进度询问座谈会等形式及时掌握和了解项目建设进度情况,并将有关情况反馈给相关责任领导和单位。同时,为充分体现代表和群众对项目实施后的意见,每年坚持在县人民代表大会上,对上年票决的民生实事项目进行满意度测评。几年来,人大代表和群众看着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工程施工中落地,其参与感、自豪感、满足感油然而生,进一步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
宁陕县人大“两个全覆盖”工作法通过代表的面对面履职,心连心服务,充分发挥代表来自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优势,打通了党群干群关系的堵点难点,让代表与群众零距离,让人大工作与群众心连心,使全过程人民民主在联系服务群众中得到充分体现,使全县工作呈现出干群一心、踔厉奋发、追赶超越的生动局面。
(作者系宁陕县人大常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