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旬阳 > 正文内容

    旬阳“四模式”助农保增收

    作者:李锋 陈守敏 时间:2009-11-10 10:01 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打印

    近年来,旬阳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实际,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在夯实农村发展基础、落实惠农政策、推动农村改革和提高农民素质方面探索形成了助农增收四大模式。2008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19元,较上年净增521元,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望达到3400元以上,实现“保五(500元)争六(600元)”目标。

    模式一:“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扶贫开发

    位居秦巴腹地的旬阳县,全县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9万人,占总人口的89%,贫困人口有8.17万人,占总人口的18%,是典型的贫困山区县。农村自然条件差、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山区农村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现状,该县把解决边远村组群众增收难的问题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有针对性地制定了边远乡镇发展规划,把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等涉农项目资金实施集中捆绑,探索“整合农口项目资金,整村推进扶贫”模式,每年集中建设5-10个村,并把扶贫资金重点放在农村基础设施、特色产业、人居环境和社会事业建设四方面,突出产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两个重点。产业建设重点体现地方特色项目,发展核桃干果、林下养殖等,扶持贫困村和贫困户家庭建立起稳定的增收来源。基础设施重点解决农村通路、通电、通水“三通”难题,道路以方便群众生产的园区路、便民桥等为主,解决农村用电不足和水利设施配套建设。近年来该县相继高标准建成了蜀河镇郅家湾、仁河口乡水泉坪等3个功能齐全的农业综合开发区,新增耕地面积1400多亩。
    通过推行连片扶贫开发,实施集中攻坚建设,该县90%村修通了水泥路,总里程达1623.07公里,新修通组公路225.7公里,新建安全饮水工程39处,惠及3.29万人。2009年旬阳被列为国家级扶贫连片开发试点县,项目区覆盖9乡镇21个村,已集中全县15个部门16个项目,资金总额1.84亿元,其中部门捆帮项目资金4810.3万元。“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成为该县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

    模式二:“强村大户”带动土地流转

    据统计资料显示,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6.19%。为进一步深挖农业增收潜力,该县把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作为农村改革的重点内容,通过强村大户带动土地流转,依托土地流转发展特色产业。县上制发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修订了经济强村和产销大户的创建标准及奖惩办法。各乡镇分别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具体负责宣传农村土地政策法规,指导流转合同签证,发布农村土地流转供求信息等服务工作。县、乡镇主要领导分别带头各抓一个千亩、百亩以上土地流转示范点,全县共抓点56 个10177.14亩。2009年该县棕溪镇王院村支部书记陈分新组织本村部分烟农采取土地流转方式,跨区域在毗邻的汉滨区河西镇租地977亩(其中:现代烟草711亩,生态向日葵266亩)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仅烤烟产值170万元,全村人均增收1600余元。为培育农村土地流转主体,该县配套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对当年创建验收命名的经济强村每村奖励现金1万元,对次年巩固达标的村每村再奖现金3000元,对巩固质量提升高,农民增收成效显著的村,每年评出前三名,分别再奖3—5万元。截止2008年底,该县“经济强村”的奖励资金累计达60多万元,占全县各种工作奖奖金的65%。
    截至目前,该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10万亩,当年新增6万亩,已培育赵湾镇桦树梁村等千亩以上烟草大村32个,金寨镇郭家湾村等千头以上养猪大村60个,吕河镇冬青村等千亩林业示范村22个,麻坪镇李家河村等千亩标准桑园、年发种500张以上的蚕桑大村31个,建成烤烟、畜牧、蚕桑等各类产销专业大户12014户。形成了以10万亩烟、10万亩桑、110万头猪为主导,粮、果、菜、魔芋为补充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产业经营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模式三:“一折通”兑付惠农资金

    国家惠农资金是贫困山区农户转移性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发挥惠农资金作用,调动农民抓生产的积极性,该县在全省率先推行惠农资金县级“一折通”兑付改革。形成了“县级兑付、封闭运行、一折发放、直补到户”工作运行机制,县上开设了“惠农资金集中发放专户”,由县财政局、信用联社抽调5名业务骨干组建成立“旬阳县财政局惠农资金兑付中心”。对涉农的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迁移扶贫、生态移民补助、家电下乡补助等18项资金实行统一管理,全部纳入“一折通”兑付。从县级惠农资金兑付中心直接打入农民在信用社开设的个人账户,农民凭着手中的存折或卡,随时可以在省内任意一家信合网点通存通兑。在发放过程中采取下发指标、张榜公布、登记造册、部门审核、财政复核、及时上折、通知到户等七流程,确保惠农资金一分不少、一天不误、一户不漏的发放到农民手中。
    惠农资金“一折通”兑付模式不仅保证了财政补贴农民资金安全、及时、便捷、足额发放到位,同时也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年可节约资金近150万元。同时,也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2008年该县累计兑付惠农资金1.8亿元,涉及近11万农户,受益41万人。2009年已兑付1.6亿元,全年将达到2.3亿元,农民人均可增加收入125元。
     
    模式四:“8455”新型农民教育

    农民增收的内生动力在于自身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提高。近年来,该县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作为推动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在全县深入开展了以具有新观念、新文化、新风尚、新技能、善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教育活动。围绕 “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不断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活动载体,探索形成了以八教、四讲、五阵地和五传播为支撑的旬阳新型农民教育“8455模式”。 即针对农民所需所盼,把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道德荣辱观、先进文化、廉政文化、科技知识、民主法制、农村政策作为农民教育“八教”内容。开展了以领导干部带头讲、宣讲队员常年讲、专技人员重点讲和乡土人才现身讲为主要形式的“四讲”活动。把县委党校和职教中心、乡镇业余党校、乡村农民技校、村综合活动室和村惠民书屋作为县乡村三级培训农民的“五阵地”。形成了以编印培训教材、开办报纸《今日旬阳》,依托县乡村远程教育系统和党员电教平台,办板报宣传栏和村民自乐班为主渠道的农民教育“五传播”方式。
    自开展新型农民教育活动以来,该县已开展宣讲培训2000余场次,村级宣讲覆盖率达100%,群众直接受教育达30余万人次。围绕烟、桑、畜、果等主导产业开展各种实用技能现场培训会500余场次,组织编印农民教育读本16分册10万余本,发放各种资料40余万份(册),通过培训,使每一户当家劳力都能掌握1—2项产业技术或专业技能。对农村1772名应届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一个不漏地实施技能培训,提高农村新生劳动力的创业本领。广大农民群众勤劳创业、致富创先的意识得到增强,经营理念有了新改变,该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培训转移6.8万人,年实现劳务收入近7亿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dkp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