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
名称 | 关于加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 | ||||||
编号 | 218 | 领衔代表 | 陈海燕 | 办理部门 | 市教体局 市文旅广电局 | 办理状态 | 已办结 |
签发人 | 毛良韶 | 签发日期 | 2022-03-28 | 发布日期 | 2022-11-04 | 类别 | B |
正文 |
关于加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各县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品牌文化,如镇坪县的“中国长寿文化之乡”“中华诗词之乡”“镇坪盐道”、 紫阳县的“民歌之乡”“富硒茶文化”、平利县的“女娲之乡”等等,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下都得到不同程度保护、传承和发扬,并且有部分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但是,如何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渗透文化教育,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聚力的良好社会效益、如何让安康走向全国,让全国认识安康,还需要更深入的挖掘和打造各种文化内涵,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之路,成为当前我市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市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存在以下三方面不足。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把学校作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导致传统文化教育后劲不足;二是县一级职能部门和文化工作人员自身基础差,文化底子薄弱,对于理解“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还不够深刻;三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缺少顶层设计、缺少活动经费,全民共同参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尚未形成。 1、要加大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支持力度。一是市级层面要把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全民道德素质教育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发展规划,夯实责任,使经典诵读教育在全市中小学校落地生根;二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协调教育委员会的各相关部门出台科学合理的政策依据和经费支持,扶持和指导全市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有序开展。三是提倡全市各县各学校利用课后服务、社团活动的时间全面开展传统文化的诵、读、写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进入课堂”。 2、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去。 首先,各镇中小学要与镇村对接,开展“家风家训”的教育和引导工作,让学生和家长在寻家训,讲家训,守家训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传统美德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和行动自觉;其次要求学生带动家长,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的标准,使其懂礼仪、知荣辱;通过家长礼仪培训、小手拉大手、家长会、家访、道德大讲堂、传统节假日的庆祝活动,引导家长和学生缅怀先烈,了解党史、国史,不断增强爱自己、爱他人、爱家庭、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包村帮扶部门要引导家长和学生建立“乡村振兴,必须要家庭振兴,家庭振兴必须是家庭中每一位成员进步”的理念,以村镇和学校为依托,定期评选“书香家长、书香家庭、书香学生”并进行表彰奖励,营造浓厚书香氛围,把好思想总开关,促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发展。 3、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乡土文化教育相结合。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与乡土文化教育相结合要制定两个激励机制和建设好两个教育基地。一要建立激励乡土文化人才的机制。融入地方文化,培养乡土文化人才是关键,乡土文化人才是农村文化培育与传承的基石,要高度重视和培养乡土文化人才的发展;二要建立激励团队文化建设发展的机制。以购买服务的形式,激励各县、镇、村利用传统节日举办“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乡土特色文艺展演活动,对镇村文化团队给与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让镇坪特色文化不断发展壮大;三要各县要积极培育传统文化资源基地。将传统名人名事、文化遗迹、艺术、传播媒介等资源有效整合,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体系;四要建好德育基地。将我市富有秦巴人文特色的纪念馆、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社会实践基地、敬老院确定为德育基地,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未成年人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