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喜河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紧密结合本镇实际,着力打造“四个转变”,全面加速推进蚕桑产业突破发展步伐,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传统养殖方式向现代化养殖方式转变。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该镇充分结合实际,坚持分类指导,成立喜河镇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面指导蚕桑产业建设,并调配专人成立专业技术服务指导小组,深入到各村开展走访调研,找准该镇桑园、蚕室建设落后、技术水平滞后等严重影响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边学、边议、边改,投入专项资金10万元,建设高标准、高产出、高效益、易管理、立地条件好的桑园,改造低产劣质桑园。加大蚕桑机械使用的推广力度,提高机械化水平,抓好桑园、蚕室的配套设施建设。与当前学习活动相结合,利用邀请专家讲座、远程教育平台等方式,定期对养蚕农户开展培训,促使蚕农由过去的户户养蚕向强村大户转变,同时要求全体干部把蚕桑作为第一项富民产业,从桑园、蚕室、技术和劳动力这四大要素突破发展。截至目前,已建成标准化桑园200亩,蚕室18间。
零星分散向强村大户转变。针对全镇养蚕大户少,规模小,养蚕人群分散的现实情况,制定了重点培育大户的计划。按照“为了大户的一切和一切为了大户”指导思想,抓园室配套和奖扶政策。创新桑园流转模式,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以相关土地政策为依据,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镇村组织、农民自愿、有偿转让的流转机制,将分散、零星、无能力或饲养水平低的农户的桑园全部就近向大户流转。举全镇之力,将人、财、物捆绑用于蚕桑产业大户建设。制定了20张为基础户,30张为标准户,50张为规模户的三级大户标准,建立大户专职辅导员制度,提高全镇养蚕技术和水平。目前,全镇有效流转桑园面积500亩。
粗放型管理向精细高效管理转变。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一直以来,全镇始终存在的管理粗放,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为改变这种不利因素,该镇出台一系列措施,改善管理效益,逐步向精细高效化管理转变。强化干部考核激励机制,把蚕桑各项任务量化分解到村、到人头,夯实责任,严明奖惩,以考核结果核发村干部绩效工资、镇干部奖励工资,把养蚕发种数量增长作为全体干部考核的主要指标去落实。健全镇、村、户三级科技推广和蚕药等物资配备服务网络体系。
单一规模型增长向综合多样化增长转变。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全镇认识到要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就必须改变当前的单一规模增长模式,拓宽增长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为此,该镇不断深化桑园的综合开发。利用桑园冬闲时段,推广以地膜洋芋为主的桑园、蔬菜套种2000亩,提高桑园产出效益。大力发展桑枝食用菌100万袋,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发挥协会优势,实行订单式生产,形成市场连大户,大户带小户的产业发展格局,并加强做好技术服务。鼓励镇、村干部独资或以资金技术入股与农户开发桑枝食用菌产业。帮助解决栽培大户的资金、用地、机械购置、及技术难题,加快全镇桑枝食用菌生产发展的步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