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头楚尾的白河县,谈起县医院的陈绪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特别是经他医治而妙手回春的患者,更是对他赞誉有加。在他家只有几十平米的斗室里,一面书写“悬壶济世,仁术润桑梓”的锦旗,就是经他医治或资助过所有患者的真实心声。
陈绪武,今年55岁,但已在医疗战线上工作了37个春秋。自1972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药树、茅坪、构扒等乡镇基层卫生院工作达16年。在基层的16年里,他除了刻苦钻研医务知识外,始终怀揣时刻一颗治病救人的丹心,以精湛的技术和救死扶伤的精神,把情与爱洒在了那片青山绿水间、田头院落之中。16年的时间,他共抢救垂危病人2800人,做各类手术5800例,帮助贫困病人垫付资金18000多元。1988年,调至县医院工作,先后负责内科和急诊科工作。2005年6月担任门诊专家医生至今。
三十余年以来,有人说陈绪武太老实了,可他却不以为然,他说老实人好,吃亏是福啊!在他的心里时刻都装着病人,总是用一颗善良的平常心去对待病人。卡子镇桂花村一名7岁儿童因患休克型菌痢,处于深度昏迷状态,晚上9时许送到县医院内科救治。陈绪武拿出平生绝学,使尽全力,经过6个多小时的抢救,终于把孩子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湖北省武当山的一对陈姓夫妇在白河县医院生小孩,面对无亲朋好友的陈姓五口之家,陈绪武赶快腾挪出仅有30多平方的住房供他们居住,半个月时间,仅生活费就花去了陈绪武800多元。麻虎道班职工彭贵能带着妻子到县医院做引产手术,可他身无分文,陈绪武二话不说,又将他们引回家中,一住就是十几天,生活费又花了近千元。许多人说陈绪武家是病人的快乐园,那些贫穷交不起住院费的农村病人也都喜欢找陈绪武医治,吃住都在他的家里,有人算了个帐说,陈绪武的家里一年平均每天都有六、七人吃饭。自1988年进县城到现在,他抢救垂危病人达1600多人,出资照料病人及病人家属就达28000多元。作为科室负责人,他从不开“大处方”,他深深理解和了解贫困山区农村病人的状况,因此有人说他傻,但陈绪武却固执的认为,在今天世风日下的情况下,医生更需要讲医德,天职是救死扶伤。
事业上,陈绪武是成功者,在他任县医院急诊科负责人的5年时间里,科室收入达到2004年的37.5万元,人均创收6万元,实现了减负、增效的目标。几年来,急诊科的各项指标均在医院各科室的榜首。在门诊内科工作,仅2008年他完成12500余门诊人次,为医院创收91万元,2009年1-7月完成8000余门诊人次,为医院创收64万元,个人出资给病人邮寄化验单40余人次。同时,陈绪武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刻苦钻研,学习不辍,在实践中深化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勇于实践,先后在国家级医学期刊《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在省市权威专业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有6篇论文获奖。
生活上,他不是好儿子、好爸爸、好丈夫。他成功了,他是事业和生活中的强者和赢家,但他同时也失去的太多。1987年
付出与回报同在。几十年来,陈绪武一直在用行动践行着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誓言,他极平凡,但就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他做着平凡的事,编织着一段又一段平凡之歌。他先后多次被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2003年4月,他荣获白河县人民政府“劳动模范”称号。2004年县委组织部《党旗在这里飘扬》刊录了《诠释生命价值的共产党人》。
人们常说“医者父母心”,这既是赞誉,也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期望与要求,陈绪武同志也一直用这句话来鞭策自己,为此他舍弃了许多,可也无怨无悔。用这个坚强的汉子话说:“我是一名医生,这就是职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