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美丽的岚皋,大家马上就会想起神奇俊秀的南宫山,高山草甸神河源,其实,在青山碧水之中,有一道别样的风景,在和谐欢乐的气氛中,总会闪现出一个人的身影。清晨的河滨大道上,他一边步行晨练,一边捡拾白色垃圾;为了调停纠纷矛盾,往返社区间忙碌奔波;傍晚岚河岸边,组织城区老年人跳起欢快的民舞。年逾七旬的他,本应和其他退休干部一样,享受天伦之乐,可他却把服务群众,奉献社区,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时刻挂在心间。他,就是岚皋县新城社区党总支书记谢克章,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谢。
提起老谢,不必说上世纪70年代他带领千名群众,创造“奋战60天,打通长梁段”的壮举,率先开凿出岚皋县第一条县乡公路,自力更生建起4座水电站;也不必说他头顶着省级优秀公务员、省级劳模等大大小小几十个荣誉光环;更不必说他曾担任岚皋县信访局长的8年时间,处理信访案件近2800件,没有发生过一起到市、赴省、上京的上访事件;单说他退休以后,先后担任小河口社区治安办公室主任、岚皋县离退休干部党总支委员、新城社区党支部书记、县星光老年协会会长等职务,而且样样工作拿得起,放得下,就足以令人称道叫绝了。
他是促进社区和谐的“润滑剂”
作为社区党支部书记,每每遇到群众纠纷,老谢总能主动劝说,细心调解,他是促进社区和谐的“润滑剂”。
2006年的夏天,一名中年男子与一个卖豆腐的商贩发生争执,正在双方将口头谩骂升级为动手挥拳时,老谢出现了。“快住手,有啥事到社区办公室说,不能动手啊”, “你是干啥的,要你管闲事”, 老谢也不恼,掏出公安局发的治安协管员证件,将两人拽进了旁边的小吃店,一人一碗凉皮,一碗绿豆汤,还要了一瓶啤酒,老谢笑着说:“做生意都讲究和气生财,为几块钱打的头破血流,多不值得”。一席话说得两人无地自容,都争着要付账,见此情景,老谢开心地笑了,一场纠纷就这样被轻松化解了。小区民警黄小飞说:“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生硬的行政处罚和诉诸法律,容易激化矛盾,还真离不开老谢这样的人”。
县城北门坡是城区最繁华的商业街,由于年久失修,路面坑坑洼洼,街道两旁的商户一直盼望着能进行改造。老谢是个热心肠,得知了这一消息,带着两个商户代表,多方争取县政府、城建部门的支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城建局长当即表示,只要片区商户和住户能按规定交清部分集资款,城建部门拿出资金,坚决满足群众的心愿。这下老谢心里有了底,部分商户却又打起了退堂鼓,有的推说没钱,非等别人先交钱,有的见老谢来了,干脆躲得远远的。正值盛夏三伏,老谢顶着高温烈日,一户一户地做动员工作。挨家挨户跑了20多天,终于收齐了筹款,人却瘦了一大圈。开工后,老谢又主动当起了工程监理,天天呆在工地,协调解决各种问题。老伴因为身体虚弱在住院治疗,可老谢哪里顾得上,他硬是坚守在工地上,直到一条平坦开阔的街道摆在人们面前。街道完工的那天,锣鼓喧天,鞭炮阵阵,个体商户们捧着一面锦旗,交给老谢,上面写着“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民谋利益”。
他是维护社会稳定的“110”
作为治安协管员、中心户长,当群众有难,遇到危险的时候,老谢总能奋不顾身,挺身而出,周围群众说:有了老谢,小区就有太平,他就是维护社会稳定的“110”。
2003年2月,小区一位邓姓男子和其姐姐为争楼层结下了“疙瘩”。一天,邓某醉酒闹事,抄起一把菜刀,就要砍人,邓某姐姐吓得夺门而逃,边跑边喊救命。正在小区巡查的老谢听到呼救,飞步上前,把人挡在身后,对着邓某大喊一声:“把刀放下!”随即奋力夺下菜刀。在老谢的调停下,姐弟俩和好如初。事后,有人问老谢,你想过后果没有,那一刀砍在你身上,咋弄?老谢憨憨地笑了笑:“群众的事,总得有人管,大事能化小,小事可化了。”
2004年秋天,一位外地客商因生意亏本,站在广场六楼准备跳楼轻生,眼看着广场四周黑压压的围满了人,见警察上前劝阻,失去理智的外地客商便吼叫道:“谁过来,我就抱着谁一起跳下去。”一时间现场陷入了僵局。“情况紧急,让我来!”老谢冲出了人群,不顾家人阻拦,不顾个人安危,爬上了楼顶,看着熟悉的谢老缓缓上楼,外地客商的情绪稍微稳定下来,站在
在2005年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上,老谢作为全省唯一荣获“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治安中心户长”两项殊荣的个人,受到了时任省委书记李建国的亲切接见并合影。
他是创建美好家园的“老黄牛”
作为大伙儿的带头人,当了解到社区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老谢总能冲锋在前,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民办实事,他就是创建美好家园的“老黄牛”。
去年,岚皋展开了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国家卫生县城、省级精神文明县城的“三创”工作,老谢组建了由12名离退休老人组成的协管员队伍,在小河口设立两个监督岗,每天轮流执勤,全方位配合政府部门进行环境治理。老谢一帮人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拿上夹子、袋子在大街小巷捡白色垃圾,清理野广告,老谢说:“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家园,建好家园我们有责任。”
为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老谢组建了4支“夕阳红”表演队,积极参加县里各类文艺汇演,多次组织大家送戏下乡,为基层群众送去珍贵的精神食粮。他多次组织的老年书画培训班,其成员作品屡屡获奖,陕西省老年大学成立20周年书画邀请展上,新城社区选送的16副书画作品中有12副获奖;在安康市老年运动会上,社区老年运动员个个身姿矫健,身手不凡;借县上开展岚皋民歌民舞大赛的契机,他组织老年人唱民歌、跳民舞,一时间,广场文化活动热火朝天,好不热闹。
他是关心弱势群体的“贴心人”。
作为老百姓的主心骨,当群众遇到困难的时候,老谢总能慷慨解囊,跑后忙前,嘘寒问暖,他是关心弱势群体的“贴心人”。
2004年冬天,居民王华清在家中因煤气中毒,不慎将左手大面积烧伤,因无钱治疗,伤口溃烂病情导致进一步恶化,严重威胁到生命。老谢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将王华清送到医院,经诊断需要做截肢手术,听说手术费用要3、4万,王华清彻底绝望了,身无分文的他一度想到了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老谢一方面想方设法稳定了王华清的情绪,一方面恳请医院领导给予优惠,找相关部门救助,医疗费终于得到了解决,王华清的病也因为治疗及时,保住了生命。命虽然保住了,可是失去了左臂,王华清今后的生活怎么办呢?老谢又多方奔走,在他的努力争取下,王华清被安排到县公墓当了一名清洁员,每月有了基本的保障,生活总算是有了着落。每当王华清一谈起老谢,眼眶湿润,声音也哽咽了,他说:“谢老是我的恩人,没有他,我早就没命了,更不可能找到这份工作,他就是我们弱势群体的救星。
每年春节,他都会组织社区一班人及志愿者,为无家可归、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和精神病人等群体送新衣棉被,集中起来做团年饭或打包送年饭。去年春节前,老谢通过走访,了解到部分居民春节生活困难,便主动与社区慈善联络站研究,在县城小河广场开展迎新春献爱心活动,在他的感召下,短短的两个小时捐资万余元,捐物3千多件,120名贫困户收到了粮油、衣被等生活物资,顺利度过了春节。
2007年岚皋遭受8·7洪灾,老谢自己积极带头捐资捐物外,两次组织配合县有关部门捐资捐物7万余元,物资1万余件。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谢老联系社区和老干党支部组织了三次捐资活动,共捐资10万余元,物资2万余件,他个人被评为全省优秀志愿者,受到省红十字会的表彰。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老谢正是这样,老而不停,退而不休,积极发挥余热,努力奉献社会,谱写了一曲时代新歌。作为全县道德模范的他常说,人总是要有精神的,我虽退休十年,年愈古稀,但目前看来,身体健康,心态很好,精力比较充沛,还有一股热情,还愿意为党和人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说是发挥一点余热吧。谢老就是用这样的真心和执着,奉献着自己的爱心和余热,实现着对党的誓言和对群众的承诺。
来之前,我问谢老今后有什么打算,他的回答质朴而又简单,他说,他还是会一如既往的继续履行自己入党时的誓言,那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将革命干到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