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机会成为富翁,却始终坚守着小小村官的责任,放着大钱不赚,为村里大小事鞠躬尽瘁。
他本已步入小康,却为了村里发展产业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并抵押出自己的房产借债筹资。
他已经年过半百,却无暇享受天伦之乐,而是心系百姓疾苦,为村民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日子殚心竭虑。
有人说他 “呆”,有人说他 “痴”,有人说他 “傻”。但他自己却说,作为共产党员,能为父老乡亲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多让他们得点实惠,让群众对生活有希望,这是我一辈子最大的幸福。
他就是镇坪县华坪乡三坝村支部书记陈远平。
艰苦创业,他创出了一片新天地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陈远平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回家挑起了养家糊口的担子。13岁上铁路。17岁加入副业队。凭着吃苦耐劳的品质和不甘落后的干劲儿,他学会了木匠、泥瓦匠、泥水匠等手艺,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建筑本领,成了村里的“能人”。
90年代,陈远平组建了自己的工程队,走南闯北,四处揽活。因为陈远平做工程讲质量、讲信誉,找他做活的人越来越多,建筑队伍也越来越大。
为了让乡亲挣到更多的钱,陈远平鼓励何远清等手下工人自己拉起队伍,包揽工程。很多人不明白:陈远平为什么把挣钱的机会分给别人?陈远平说:“钱,我一个人是挣不完的,让更多的人挣钱,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1995年,陈远平手下干活的工人达到一百多人,在他准备大干一场,到城里去挣大钱、住洋楼、过好日子时,村上换届,威信高、办实事的陈远平全票当选为三坝村主任。2000年,陈远平又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挑起全村发展“重担”。
以前,陈思元是陈远平手下的工人,如今年收入已有二 、三十万,说起老陈,他百思不得其解,说:“不知道老陈是怎么想的,放着年收入几十万的包工头不干,却痴迷做个小村官。”陈远平听到这话笑呵呵地说:“我这几年带领群众搞产业、包工程,大家伙挣的钱加起来少说也有几百万,比你一个人挣得多的多!”
加快发展,他改变了三坝村的命运
三坝村是镇坪最南端的一个小山村,山高坡陡,平均海拔
要想富,先修路。2006年,全乡实施“组组通硬化路”工程,小有名气的他也揽到了不少工程。这些工程国家投资少,施工难度大,其他工程队不愿竞标,陈远平主动揽下来,自己来搞。
三坝村七组的那段路,山高坡陡,拉材料的重车上不去,水泥、沙石运不到。陈远平就自己带头肩挑背扛,用3个月的时间修通了
村民饮水难,陈远平就积极向上争取。和群众一道实地勘察,完成人畜饮水工程3处,800多人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群众用电不方便,陈远平主动跑项目,日日夜夜战斗在一线,抬电杆、拉电线,双肩磨破了皮,双手打起了泡,从未叫一声苦、喊一声累。04年,村上用上了电,家家户户亮堂了,陈远平脸上也乐开了花。
从当上村干部以来,整整十五年,陈远平一直这样,带领群众不等不靠,苦干实干,累计自筹资金15万元,投工投劳8000多个,新修拓宽通组水泥路
苦在山乡,乐在富民。村上的基础设施改善了,如何发展又成了陈远平的心病。
三坝村先后发展过袋料香菇、天麻、绞股蓝等产业,都因市场前景不好、生产规模不大等多方面原因没有取得成功。为了保证群众的利益,每发展一项新产业,陈远平总是带头先干、做出示范,让群众的风险降低到最小。
2007年,村上把养猪确定为“一村一品”主导产业。陈远平还是带头先干,率先建了4个圈。群众看到有陈支书带头,打消了顾虑,先后发展养殖大户67户,仅生猪一项,就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他刚当支书时900多元增长到现在的3250元。三坝村成了全县有名的生猪养殖重点村。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仔猪供应不足,严重影响了三坝村产业发展的步伐。“如何提高养殖效益,让群众赚到更多的钱?”陈远平一直在思考着。
2008年,陈远平得知重庆周老板打算在华坪乡建仔猪繁育场,因场地问题而犹豫不定。为了能招来投资商,他主动协调落实猪场建设用地,拿出1万元修路、引水、拉电,以实际行动向投资商展示三坝人的招商诚意,陈远平的诚信、实在打动了周老板,赢得了投资商的信任。
因金融危机,工程建设到一半的时候,投资商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建设材料买不来、工人工资发不出,工程面临停工、下马的局面。陈远平看到眼里急在心里,当他找到投资老板时,老板无奈地说:“我现在只有猪,没有钱,这场子怕是办不下去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把这个猪厂建成,也为了能实现生猪产业大发展,陈远平决定帮助投资商把猪场建下去。投资商问陈远平有什么要求,老陈说:“猪场建成后,村民买仔猪,每公斤只要按低于市场价2块钱的标准出售就行了”。
说干就干。为了赶进度,陈远平又拉起了自己队伍,亲自在建设现场组织施工。为了筹钱,他拿出26万元存款。不够,找别人借了10万元。还是不够,他就把房子抵了出去贷了8万。
工程如期竣工。加上工人工资,陈远平垫付了48万元。整整48万呐,这不仅仅花光了陈远平几十年的积蓄,还让老陈背上了好几年才能还清的债。
答应给儿子买车的钱没了,儿子很生气,一连几个月都不搭理他。存款没了,房子抵押了,还欠了一大堆外债,妻子横眉冷眼,不给他好脸色看。
很多人想不通,说陈远平“傻”!借那么多钱给人家,就不担心人家不还吗?陈远平说:“能让周老板的项目在这儿生根,让大家更快地富起来,这就是我的想法!”。
一心为民,他架起了群众的连心桥
他心里装着群众,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办。
今年90岁的老党员罗思秀,长年瘫痪在床,一家4口人,儿子老实、儿媳智障,孙子年幼,生活十分困难。但每说到陈远平,罗思秀就止不住内心激动,她说:“陈远平就是她家的主心骨,陈远平就是她家的顶梁柱。”
十几载风风雨雨,十几年始终如一,陈远平在生活上成了罗思秀的 “勤务员”:逢年过节,自掏腰包,送去油盐米面;生产上成了罗思秀的 “当家人”:初春,为她家送去籽种,安排一年的生产;盛夏,到田间地头指导生产;秋季,组织群众帮她收割。
罗思秀的孙子蔡佳银多年以来一直把陈远平叫“陈爸”。 蔡佳银说:“我没读过多少书,但知道感恩。这么多年来,是陈爸把我的家当成自己的家,把我的事当成他自己的事,是陈爸帮我们家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也是陈爸教会了我如何做人。”
原来,陈远平看到罗思秀一家住的土墙房年久失修,早就成为危房,就号召村里的党员群众义务为罗思秀建房。建设的那段时间,他放下手头承包的工程,每天一大早,就跑到现场,安排工人做活。三次下安康帮助买回钢筋,拉回砖瓦,赊欠水泥。为了罗思秀家的新房,陈远平垫付现金5万多元,还不知耽误了多少个工。
看到建成的新屋,罗思秀逢人便说:“这都是陈支书给我们家积的大德啊!”
陈远平对包扶户这样做,对其他人也是这样。
一组的谌宗喜,膝下无儿无女,住着旧房屋,生活十分贫苦。逢年过节,陈远平就自掏腰包买些糖果、蔬菜、肉食之类的慰问品,亲自送到老人手中。
去年10月,为了方便照顾老人,他在离自己家
村里群众建房,他把自己的搅拌机无偿提供给大家使用,每天为建房户至少节约资金120元,每户至少无偿帮忙3天。累计为村民建房节约资金20多万元。
像这样的事还有太多、太多……
群众说:“陈支书,你给我们帮了那么大的忙、贴了那么多的钱,我们啥时候才能填上你的情啊。”他说:“不要急,等你们把产业发展好了,挣了钱再还也不迟。如果还不上,就当是我送的一份礼吧”。
如果说,服务他人是一种情怀,那么陈远平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就是一种大爱
如果说,帮助别人是一种追求,那么陈远平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就是一种境界。
陈远平常说:我是吃三坝的水长大的,三坝人养育了我,群众选我当村官,我就要给群众办点事。
2009年11月,中共镇坪县委下发了向陈远平同志学习的决定。省、市各大媒体竞相进行了报道,他的事迹在县内外产生了广泛而热烈的影响。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科学发展观,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崇高使命,展现了一名农村基层干部的为民情怀。他,就是一心为民的好支书陈远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