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秋季开学时,宁陕县的4800多名农村中小学寄宿生告别了背菜上学的历史;今年秋季开学,全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学生又吃上一个鸡蛋和喝一杯牛奶的“营养早餐”。这一切都得益于该县在全省首开先河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生“营养计划”。
“营养计划”:结束背菜上学历史
秦岭深处的宁陕县是一个典型的经济穷县,年地方财政收入仅2000多万元。虽然县穷民不富,县委、县政府却高度重视民生,大力发展教育等社会事业。县委、县政府领导在下乡调研中,每到一个乡镇都要实地走访了解当地学校的情况。2007年元月,时任县长、现任县委书记的陈伦宝到汤坪镇八亩小学走访,在与学校师生细心交谈中了解到,寄宿学生在学校只能吃从自家带来的冷腌菜。
“长期吃冷腌菜,营养和健康都保证不了,怎么能学得好?”带着这份忧虑,回到县城后,陈伦宝立即召开县政府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农村学生在校的吃菜问题。从2007年春季开学,宁陕县决定在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基础上,在全县中小学校分步推进“营养计划”,并将其写入了当年的县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春季开学后,宁陕县首先在太山中学、老城小学等16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进行了试点,秋季开学在全县32所中小学校中全面铺开。2008年,在偏远地方的5个乡镇的寄宿制小学开展免费供粮试点,解决寄宿生背粮上学问题。
该县实施营养计划的重点,是先解决寄宿生的吃菜问题。在有寄宿学生的农村中小学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食堂,县财政投入资金配备冰箱等设施,学校炊事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学生在校生活总体达到有热水、热饭、热菜、热汤的“四热”。考虑到国家“一补”资金只能保证贫困家庭学生,覆盖面有限,采取“填平补齐,统筹使用”的办法,由县财政按照“一补”标准将义务阶段所有寄宿生生活费纳入财政预算,由学校统筹使用。据统计,剔除国家“一补”资金,2007年县财政共投入“营养计划”工程150多万元,2008年达到170多万元,今年将超过200万元。
“两菜一汤”:改善学生营养状况
该县从提高“营养计划”的管理员和炊事员的技能水平入手,尽可能让农村学生吃的营养,让有限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每年组织一次“营养计划”管理员、炊事员培训班和现场会,开展饮食安全、营养卫生、烹饪技术培训,研讨交流适合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段学生发育需求的菜谱。想尽办法让寄宿生中午、下午两餐都能够吃上“两菜一汤”的营养热菜,一周能够吃到一到两次肉食。
汤坪镇八亩小学副校长鲍琴说:学校提供免费菜后,最明显的变化是,以前学生面色不好,上课精神不集中,现在学生面色红润了,患病的少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比以前有了较大幅度提高,逃学、旷课、厌学等现象明显减少。
“两菜一汤”不仅改善了农村学生的营养状况,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2008年全县中小学生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分别下降26%、12%,在安康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团体总分名列前茅,全县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达100%、99.1%,小学、初中在校学生巩固率分别达到99.2%、98.43%。
不仅仅是学生的体质增强让家长们欣喜,更让他们感到高兴的是,不用在家里给孩子炒菜、送菜,省了许多事。金川镇老庄村村民张显贵夫妇俩长年在外务工,出门在外最不放心的是孩子上学的生活问题。在黄金小学召开的家长会上,张显贵满怀感激的说:娃子的饭菜不用操心了,我们两口子好放心在外挣钱!”
“营养早餐”:提高营养补充标准
短短两年时间,全县农村学生的营养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宁陕县并没有因此满足,而是继续续写新的篇章:今年秋季开学启动“营养早餐”工程,让全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寄宿学生都吃上一个鸡蛋和喝一杯牛奶的早餐,进一步补充学生的营养。
实施“营养早餐”工程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在资金筹措上,我们采取‘政府拿大头、家长拿小头、社会搞捐助’的办法”,县教育负责人对实施“营养早餐”工程充满了信心,他进一步解释道,我们有两个坚强后盾做支撑,一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学生的营养问题;二是实施“营养计划”形成的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氛围。在实施“营养计划”过程中,许多学生家长都主动地以较低的价格向学校食堂出售鸡蛋、大豆等营养丰富的菜品。县慈善协会等社会团体,积极组织 “营养计划”募捐活动,广大干部群众都踊跃捐款。近两年来,全县社会各界累计为中小学校捐资逾百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