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安康要闻 > 正文内容

    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增速逾六成

    作者:艾蓓 时间:2009-12-03 08:26 来源:安康日报 字号: 收藏 打印

    秦地无闲草,巴山多仙药。我市南北汇萃的地理地貌特征,蕴育着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有动植物4800余种,原生植物800余种,其中发现的中草药种类1299种,总量占全省53%以上。录入200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中药材290种,占《药典》中药总数的68.4%,是闻名遐迩的“生物资源基因库”。 通过国家GMP认证的标准化建设的植物提取加工企业28个、制药企业4家,中药加工原料药提取生产线20余条,提取绞股蓝总甙20吨,葛根素50吨,颠茄流浸膏70吨,杜仲绿原酸100吨,白黎芦醇15吨,皂素1200吨、双烯200吨,中药饮片加工3000吨以上,成药绞股蓝总甙胶囊10亿粒,片剂15亿片,乳康系列400余万盒,冻干粉针剂2000余万支。今年1-11月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实现产值8.5亿元,增长63.5%。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安康生物医药的发展,安康市委市政府从陕南突破发展中寻找商机,把生物医药列为安康突破发展的支柱产业,从科学研究、资源培植、生物提取、药品加工、临床应用等领域倾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使这一产业成为安康农民致富、工业振兴、人民健康、造福人类的富民强市工程,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目前中药材人工种植基地面积已达113万亩,人工与野生中药材年采集量达到39万吨,农民增收7.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6%。黄姜、绞股蓝、杜仲、党参、桔梗、天麻、玄参、丹参、薄荷、柴胡、山药、黄精、枣皮、银杏、厚朴、板蓝根、辛夷花、秦巴硒菇等60多个品种在全市有大面积种植。已建成60万亩黄姜、10万亩杜仲、5万亩绞股蓝、1.2万亩葛根、125万株天麻、1万亩丹参、2万亩金银花、100万平方米巴山硒菇、1万亩黄精、近百只林麝等药材种养殖基地,并获得国家GSP认证。
    目前全市有5所医药科研机构,124家医疗机构,科研技术人员2000多名,具有高级以上职称技术人员350名,并拥有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有省名牌产品5个、国家级中药保护品种88个、国家级新药10个。生产的乳康片为全国独创产品,获得国家科技创新基金支持,畅销全国。绞股蓝总甙片批准为国家一级二类新药,列入国家基本用药目录,获得出口许可和省级品牌产品荣誉。葛根素小针剂注射液2001年被评为“中国公认名牌产品”、“金叶”牌双稀医药中间体列为出口免检产品。全市已有4大类78种系列产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省部级科技进步60多项大奖和219项国家发明专利。有多项产品在国内37家企业投入生产。安康北医大、镇坪制药厂等企业研发生产的绞股蓝、葛根素等新药已成为国家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主要用药,为人类健康作出积极贡献。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在绿色循环经济的主导下,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中医药科研步伐,加大企业科学技术创新、壮大医药生产整体实力,在“药研、药源、药品、流通”四大环节上实施新的更大突破,把中药材基地建设发展到150万亩以上,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稳固在30户左右,加工生产线提升到60条以上,产值达到50亿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dkp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上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上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温馨提示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安康市人民政府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