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紫阳县委作出《关于开展向赵昌联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授予赵昌联同志“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民政干部”称号,并奖励晋升一级工资。
赵昌联是紫阳县界岭乡人,1954年5月出生,1977年7月参加工作,197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组织干部、监察干部和乡党委副书记职务,1997年担任界岭乡民政助理员以来,时刻牢记党的宗旨,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办好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1995年,界岭乡敬老院年久失修形成危房,因经费紧张无力重建,眼看敬老院的7位孤寡老人无处安身,乡上领导非常着急,此情被当时在洄水区委工作的赵昌联同志得知后,便和妻子阮英兰从自家房屋中腾出两间屋子,自告奋勇将7位孤寡老人接回自己家中一起生活。这7位孤寡老人,有3个盲人、3个哑巴、1个神志不清,其中年龄最大的已过70岁,最小的也接近60岁,饮食起居不能自理。在此后的11年时间里,赵昌联不仅要干好本职工作,还要和妻子一日三餐的照顾7位老人,给他们洗衣服、叠被褥,打扫房间卫生,天气好时,还要把老人一个个扶出去晒晒太阳、散散步。在经济方面,每年除重大节日和冬令时节能从乡民政部门领到一点补贴外,平时只能靠自己微薄的工资和全家人省吃俭用供养7位老人的生活,11年如一日,他们精心照料着老人们的生活起居。11年间,有4位老人先后去世,在乡政府和群众的帮助下,赵昌联同志热热闹闹地为他们办了丧事,让他们安然归山。如今,赵昌联夫妇一如既往照料着3位尚健在的孤寡老人。
界岭乡高寒偏远,山大人稀,交通不便,需要民政救助的258户困难户分散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居住最远的距乡政府50余里。这些困难户的家庭情况,在赵昌联同志担任乡民政助理员不到一年时间里便了如指掌,他身上时刻装着一个记事本,哪家困难户该领粮了,哪家房屋需要修补了,哪家老人得病了,记事本上记得清清楚楚,其中有6户困难户的救助粮一直是赵昌联亲自扛送,最远的要扛十几里山路。他为人和善,乐于助人,街道居民和村组群众的红百喜事,总有他忙碌的身影;平日里,大伙有什么事情,也总爱找他协调处理,从不推脱。每年春节,赵昌联都主动承担了春节期间的值班任务。今年大年初二一大早,人们都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中,他连续接到3个电话,松树村孤寡老人赵华云和双明村伤残军人钟定本因病去世,双明村村民沈明重家里发生火灾。向乡领导作了汇报后,他立即赶往被大火烧得一贫如洗的沈明重家,与村组干部协调,临时安排沈明重全家住下,把粮食、棉被和衣服送到沈明重手上;随后又匆匆赶往钟定本家,会同村上帮助钟定本的儿女操办丧事;下午他又急急忙忙为孤寡老人赵华云张罗棺木,请人安葬。
赵昌联同志是在党的培育下,在紫阳大地上成长起来的优秀共产党员。他身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视孤寡老人如父母,视弱势群体胜家人,尽心尽力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他长期工作在偏远落后山区,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争当新时期民政干部“孺子牛”;他不图名、不图利,工作几经变动,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始终满腔热情的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实现了他奉行的“没有爱心不适合做民政干部、没有耐心做不好民政干部”的人生追求。
县委要求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开展向赵昌联同志学习活动,作为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当前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宣讲等形式,大力宣传赵昌联同志先进事迹。要向赵昌联同志那样,坚持走群众路线,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带头发扬脚踏实地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争做党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以实际行动投身于富硒生态经济强县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