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滨区新城办事处乘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的热潮,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按照“城市抓商贸,农业抓特色,全局抓项目,山上抓生态”的工作思路,突出农民增收目标,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着力构建“稳农扩工,种养结合,商服并进,旅游凸起”的产业群,以城托乡、城乡结合、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城郊型发展路子,有力促进全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扬优造势兴产业,强办富民创特色。今年前三季度,农业总产值5870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83.4%;工业总产值30348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81.3%;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310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83%。办事处先后被命名“科技进步乡镇”、“小康办事处”、“综合服务先进办事处”、“教育强办”,办党委被省委评为“小康乡镇先进党委”,多次被市、区委评为“六个好先进党委”。
抓规划,绘就产业蓝图。思路决定出路,办党委、办事处一班人经过调查分析后认为,南依青山、北衔汉水的区位优势给全办产业布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建设经济强办必须立足这一环境优势,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抓“一村一品”绿色产业建设,实现山青、水秀、村美、人富目标。思路理清后,办事处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分别把“一村一品”产业列为重中之重,提出了“321”绿色产业蓝图,即建设蔬菜、干鲜果、肉蛋奶“三大基地”,开发治理文武山、牛蹄岭、汉江、黄洋河“两山两河”,形成东起窑垭子、西至马坡岭“十里绿色产业带”。蓝图变现实贵在实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自上而下建立了领导包抓产业、部门帮扶大户责任制,层层分解任务,定期考核,使全办出现了上下联动兴产业,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喜人局面。在产业调整过程中,坚持做到思想发动与科技服务同步实施,基础建设与产业化建设同步进行,基地与农户同步发展,产业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四个同步”,加速了全办小康建设进程。
抓基地,打响柑桔产业品牌。没有规模,就不能形成产业;没有品牌就没有效益。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该办坚持一村一品,因地制宜,连片治理,调特调优,扩大基地。地处牛蹄岭山下的九里村,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325户1275人,有耕地1170亩,天然林2000亩,过去以粮为主,农民的钱袋却空空如也。90年代,村上提出了建设干鲜果专业村目标,一方面通过算对比帐,启发广大村民树立了改粮务果意识。另一方面由党员、干部带头干,办事处还拿出两万元资金,群众每栽一棵果树给补助0.5元,激发村民调产业积极性。几个春秋过去了,全村的麦田稻田变成了果园,皱皮柑、柑桔、桃、李、葡萄等面积已达1260亩,依靠果业协会,年销水果380余万斤,全村年果品收入达219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600元。去今两年,结合新农村建设,村上实现了组织道路硬化,新发展农家乐14户,全村步入了以果兴游、以游促果的良性发展轨道。村民们欣喜地说:“是金果果帮咱儿滚出了小康路”。现在,全办已形成了九里柑桔、东西沟茶叶、板栗等一大批在全市叫得响、销得好、来钱快的绿色产品。2008年全办干鲜果总产达455万斤,九里等村已建成全市有名的新农村示范村。
抓科普,提升蔬菜产业档次。该办坚持走科技兴农之路,对蔬菜生产过程中下苗、定植、扣棚、田间管理等环节加强指导,先后在白庙等村举办培训12场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余份。通过培训,全办设施栽培面积达95%,广大菜农基本掌握了2—3个蔬菜品种生产技术。在此基础上,引导农民进行土壤改良、平衡施肥、应用无公害农药,使蔬菜品质得到了提升。继全办4000亩蔬菜基地通过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后,黄瓜、芹菜、茄子三个品种得到了农业部绿色认证。抓住这一时机,我办相继在喜盈门超市开设了销售窗口,让市民吃上“放心菜”的同时,提高了蔬菜附加值。抓科普给产业富民插上腾飞的双翅,一批示范户踏上了小康路。白庙村赵永多、心石村胡洪全科学种菜,年纯收入超过1.5万元。办事处坚持每年评选10户示范户,30户大户给予倾斜扶持,通过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促进蔬菜产业发展,目前全办蔬菜面积稳定在5000亩左右,2008年蔬菜总产达13030吨。
抓重点,建设畜牧产业强办。在推动畜牧产业发展中,该办重点实施强村大户战略,办事处建立了领导及部门干部包抓5户畜牧大户责任制,层层夯实任务。每年协调信贷资金100余万元,解决养殖大户资金困难。同时,充分发挥养殖协会的作用,从抓培训、抓防疫入手,加大指导服务力度,提高养殖效益。屈家河村几年来坚持推广正大养殖模式,引导养殖户新建标准化圈舍3000平方米,新建了兆杰养猪场二级繁育点,使全村良种普及率达到了80%。在老科协的支持下,引资50万元,新建了占地2.5亩、饲养量达3万只、年产值达20万元的鹌鹑养殖场,填补了安康养殖业空白。在大户的带动下,全村从事畜牧养殖达48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96%。东西沟村清安养殖场坚持滚动发展,已投资260万元,建成标准化圈舍9栋,实现了圈舍标准化、饲料配方化、防疫经常化、饲养科学化,2007年年存出栏突破了万头大关。结合畜牧强村建设,新建沼气池300余口,涉及项目的户全部改厕、改厨、改圈,有效治理了畜牧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抓大户、建强村,畜牧产业让广大养殖户腰包鼓起来。目前,全办已发展生猪养殖专业村4个、养鸡专业村2个,生猪二级繁育点5个,中型养殖场6个,养殖大户84户,累计建设正大圈舍18400平方米。2008年,全办粮食总产3162吨,油料总产230吨;生猪存栏28400头、出栏35148头,家禽存栏164250只,出栏151300只,全办农业总人口户均养猪达3头,专业村户均养猪达10头,全年肉类总产2904吨,禽蛋总产282吨。办事处已被确定为“绿色养殖基地”。
抓旅游,培植农民增收亮点。从全办的自然禀赋来看,有青山有绿水,基地果蔬园星罗棋布,发展生态旅游的独特资源,前景十分广阔。该办坚持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基础先行的要求,累计投资800余万元,硬化村组道路60余公里,新修人饮工程10多处,解决了上万名群众出行难、吃水难问题,同时也打牢了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基础。依托一洞一园(香溪洞、兴安公园),两村(金川、陈家沟度假村)、两山(文武山、牛蹄岭)、两河(黄洋河、汉江)、两寺(双溪寺、金堂寺)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田园生态观光旅游品牌,办事处集体企业投资160余万元,新建了集吃、住、游、玩为一体的秦巴香溪园,成为城南旅游线路上的重要景点。一花引来百花开。近年来,通过建家建园,全办发展“农家乐”200余户。在管理上,实行“四位一体”,由旅游办牵头,林业、卫生、环保等部门配合,与经营户逐一落实卫生、林防、环保、安全四项措施。要求所有经营户必须达到有一项参与式农合、有一处游乐设施、有1—2项棋牌活动、有1—2种书刊的“四个一”标准,从而提高了“农家乐”经营水平。现在,陈家沟、程庄、金川村已形成生态旅游开发热潮,这里的村民靠山致富,摆脱了贫困,正含笑奔向小康。
抓市场,打造经营平台。绿色产品、绿色产业重在经营,绿色流通自然离不开市场载体。该办对接管的兴安副食品市场、兴安果品市场进行了改造,吸引浙江商户开办了全市首家净菜超市。投资600余万元,新建南门、西坝市场。建设一个市场,搞活一方经济。以市场为载体,“三大基地”的绿色产品源源不断地流入居民的菜篮子、餐桌上,流入了周边市县大市场。市场同时也带来物流、人流、信息流,充满无限商机,促使全办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增长。目前,全办个私企业总数达3477个,从业人员达8657人,经营绿色为2000余名下岗职工创造了就业门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