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政府决定实施县直部门包村抓产业工作三年来,通过部门苦帮、群众苦干,推动了全县主导产业和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锤炼了机关干部,密切了干群关系,使包帮村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特色经济基本形成,构建了农民接受技术和信息的平台,为干部成长积累了工作经验,全县上下形成了部门包村抓产业、干群一心奔小康的农业长效发展机制。
一是倾力抓好主导产业。全县集中26个县直部门重点打造茶叶产业,共发展丰产密植茶园30000亩,元性系茶苗移栽6739亩,率先实现了茶叶产业的重点突破。充分运用市场规则,引导农民新发展桑园5600亩,新修蚕室3546间;实施人工种草30000亩,新建羊圈2329间,引进种羊12000只,推广饲料加工机械100套,扶持养羊大户2000户。稳步扩大了畜牧产业的原料基地,改善了圈舍条件,提高了综合饲养水平,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努力培育后续产业。千方百计培育后续产业,千辛万苦破解农民增收难题,是全县部门包村工作的重要成果。先后鼓励农民种植烤烟1766亩,秦巴硒菇26000平方米,栽植魔芋11000亩,发展药材7000亩,尤其是借助退耕还林和桔、茶间作使紫阳金钱桔迎来又一个发展良机,使广大农村形成了主导产业发展突出、后续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的新格局。
三是大力加强产业管理。包村部门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强化组织管理,实现了产业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大跨跃。通过送科技下乡、相互交流和实践探索,走活了技术培训一盘棋,使包帮村20000多农户的主要劳动力都熟练地掌握了一至二门产业管理技能,全县改造低产茶园24000亩,培育示范园5000亩,新增名优茶加工厂87个,管护桑园20000亩、桔园14000亩。依据标准的建园、精细的管理,紫阳富硒茶在全省第一个通过了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四是全力突破基础瓶颈。“行路难、照点难、饮水难”是县直部门包村前紫阳农村的真实写照。通过县直包村部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协助包帮村农电网改造225杆公里,修建村级公路202公里,硬化人行路面100多公里,架设便民桥25座,新修堰渠35千米、河堤5千米、水窖4200口、农田3700亩。采用扶贫搬迁和救灾迁建相结合的办法,促成750户、2900人从破旧房屋和救灾棚中乔迁新居,使包帮村的生存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