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把培养乡土人才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大规模开展技术培训,加大扶持力度,拓宽成长渠道,放手使用乡土人才,造就了一大批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领头雁”,全县农村形成了一人致富、带动一片富的可喜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富硒生态经济强县建设步伐。
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建立乡土人才库。县上成立了乡土人才开发领导小组,各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专门负责乡土人才的开发培养工作,各乡镇都建立了人才交流服务站,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乡土人才开发新格局,组织人力对全县乡土人才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把他们的基本情况、技术专长、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予以详细登记,建立了门类齐全的乡土人才库。全县登记在册乡土人才近万名,选出拔尖乡土人才300多人。
围绕主导产业建设,大规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实行引导自学和组织培训相结合、技术人员讲授与土专家现身说教相结合、技术咨询与技术上门相结合的方法,大规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知识,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全县每年集中培训制茶技术骨干1500人、采茶技术能手1万多名,为紫阳富硒茶通过“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打下了坚实基础。充分发挥乡土人才与农民容易沟通的优势,组织乡土人才对周围农民进行传帮带,使更多的农民掌握了技术,走上了富裕之路。向阳镇江河村陈远兵有一手制茶手艺,他积极向本村青年传授制茶技术,带出十几名制茶能手,通过一传十,十传百,全村80%的青年都掌握了名优茶加工技术。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拓宽乡土人才成长渠道。该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工程学院联合开发富硒食品协议的签订,使紫阳农民第一次能与专家教授面对面地寻求技术帮助,积极组织有条件的农民到外地观摩学习取经,掌握了解市场信息。通过政府引导,广大农民树立了“要致富、学技术”的观念,涌现出了一大批“学习型”乡土人才。城关镇新桃村庭院经济示范户张齐培每年都要订阅《中国蔬菜》、《农村小康科技》等报刊,运用所学科技知识指导农业生产,成为远近闻名的“反季节蔬菜”种植大户,在他的带动下,户均只有三分地的新桃村成为占县城蔬菜供应量60%的蔬菜专业村。
加大扶持力度,营造创业致富的良好氛围。县上从政策、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对乡土人才发展产业给予大力扶持,建立了发展项目信息网络,为乡土人才发展产业提供信息咨询,指导选准项目,收集市场信息,寻找产品销路,帮助乡土人才解决“卖难”问题。高滩镇农民朱元成依靠120多万元的扶贫贷款资金,先后办起了茧站、煤矿、食用菌厂、农贸公司,解决了当地100多农民就业,连续四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余万元,上缴税费10多万元。
大胆使用,充分调动乡土人才积极性。从1999年起就打破身份界限,为几十名优秀乡土人才评定了技术职称,给他们帖上了“金招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业热情;在选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时,把乡土人才的典型代表作为重点对象,让他们参政议政;农村基层党组织及时把优秀乡土人才吸纳进党组织,全县每年接纳的农村新党员占60%是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乡镇党委在配备村级班子时,注重把乡土人才中的致富能手选拔进来,挑起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大梁。高滩镇百坝村村民徐龙仿原先在外打工,回乡后又在自家承包地建桑园、种蘑芋、栽天麻,年收入近3万元,在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幅达230元。全县农村基层班子成员中乡土人才占一半以上,大大提高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号召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