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部门动态 > 正文内容

    市委组织部帮扶汉阴县平安村纪实

    平安村的变迁

    作者:耿国泉 邹国建 孙立柱 时间:2010-01-27 09:55 来源:安康日报 字号: 打印

           隆冬时节,当你步入汉阴县城关镇平安村时就会发现,漂亮的村委会办公楼依山而立、洁白笔直的水泥路环山而行、新建的休闲花园和健身广场里人来人往,全村呈现出一派发展的勃勃生机。这个地处大山深处的特困村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从原来全镇的末尾跃至前列,这都缘于他们有一个全心全力帮他们致富的“好亲戚”。
           平安村地处城关镇北部山区,距汉阴县城5公里,总人口1039人。多年来,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村民生产生活困难,被市上确定为扶贫开发重点村,2007年初又被确定为特困村。去年年初,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鲍永能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要求联系帮扶该村,并多次深入群众家中访贫问暖,深情地叮嘱在场的县、镇及村干部:要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尽快地让他们富起来。
           2009年5月7日,他带领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发改委、交通局、水利局、农综办、省地电集团安康分公司等市直部门领导再次来到平安村进行扶贫帮困调研。当看到四组特困户邹昌庭家庭条件特别困难,生活照明仍用煤油灯时,他当场掏出500元钱递到邹昌庭手中,鼓励道:“困难是暂时的,我们是‘亲戚’,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共渡难关!”
           三九已至,但平安村四组村民颜学平干干净净的农家小院里却显得暖意融融,他在堂屋里正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谈起村里和家里的变化,他一脸喜悦地说:“现在路通了,还用上了自来水,环境变好了,我们的心情也舒畅多了。”
           如何让广大群众早日摆脱贫困、从党的支农惠农政策中受益?这是市委组织部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他们坚持把扶贫工作办实,将实事办好,彻底铲除这个偏远山村的“穷根”。汉阴县委也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确定县委组织部、财政局、城建局组建联合工作组,并结合“三联共建”活动,组织县直机关干部共63名党员对全村贫困党员和42户贫困户进行了“一对一”的帮扶。
           扶贫扶什么又怎么扶呢?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尤成平、聂长久、范先进,办公室主任王黎多次到村调查研究,从群众最迫切改善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改善村容村貌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我们村今年简直是一天一个样!2.8公里的通村路拓宽改选4个月就修好了,家家户户都安上了水龙头喝‘自来水’,以前从没见过的大棚也有了……”老党员刘进玉说起村里变化就笑得合不拢嘴。经统计,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市委组织部牵头为该村协调项目12个、资金160余万元,帮助该村完成2.8公里通村路拓宽改造及硬化,新修通组路4条6.1公里,实施了低压电网改造,完成扶贫搬迁21户9人、民居改造51户。并发展养鸡大户50户、出笼土鸡5000只,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4场(次)1090人,投入2万元新建起村卫生室,多方筹资24万元改造扩建了村部及休闲广场,新修便民桥2座。
           “今年路修通了,我们村的大棚蔬菜也卖出了好价钱,仅此一项就增收了30多万元。”村支书文尚利介绍说。为了能使村民们早日脱离贫困,市委组织部领导结合该村实际,把帮扶资金“打捆”投向“造血”的产业培育上来,这也是他们帮扶的特色所在。按照发展畜牧产业、突出特色产业、做强劳务产业的产业发展思路,去年该村新扶持发展自然养猪大户4户、新增生猪500余头,新种植花生410亩、甜杆100亩、蔬菜200亩,其中大棚示范50亩,还成立了该村第一个协会——蔬菜种植协会。如今,该村贫困户已经下降为42户145人,2009年全村人均增收1310元,由2008年的2150元增加到3460元,贫困户收入提高到了人均1600元以上,顺利实现了整体脱困目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子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