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市农业在“保增长、保增收、促发展”的大背景下,继续按照“稳粮、强牧、壮特、兴沼”的发展思路,农业及农村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这一年,注定会在安康农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粮油生产再获丰收。从优化种植结构、普及优良品种、推广实用技术、抓好病虫综防等关键技术入手,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主攻地膜玉米、地膜洋芋和高产红苕,扩大洋芋、油料种植,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全年粮食总产量可达88.4万吨、油料总产量10.8万吨, 分别较去年增长7.7%、14.9%,实现了自2004年以来粮油生产连续六年丰收。为确保全市粮食稳定安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畜牧产业逆势而上。市农业局在准确把握市场规律和客观分析生猪市场波动的不利情况下,果断提出了“市场低迷期恰好是发展机遇期和规模扩张期”的产业构想,坚持“大户带动、龙头拉动、技术推动、资金撬动”的四轮驱动战略,全市畜牧产业逆势而上,强力推进。全年生猪饲养量426万头,较去年增长16.53%,出栏225万头,较去年增长22.83%,实现肉类总产20.02万吨,畜牧业总产值45亿元,畜牧业增加值20.9亿元。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随之而来的是国家一批大型龙头企业的涌入。全国500强企业江苏雨润集团来了,带来的是200万头生猪初加工项目;北京大红门肉品公司来了,与我市民荣食品有限公司联姻,组建了安康市大红门民荣富硒食品有限公司。它给我们带来的是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人才、最新的信息和外来资本,将与我市阳晨牧业、瑞雪食品、镇坪美味佳等生产加工企业聚集成一个产业集群,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基地(农户)—支柱产业(生猪)--龙头企业—大市场”产业链条。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主导产业。
--一县一业和试验区建设成效明显。2009年争取省级投资500万元,用于镇坪生猪一县一业建设。经过一年的努力,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28.17万头,人均6.1头,生猪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1%;养猪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 岚皋魔芋产业试验区建设,争取省厅扶持50万元,开展林下育种和委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启动病害综防研究取得明显成效。以岚皋、汉滨、旬阳为主的县区新发展规范种植面积2万亩,使全市魔芋规范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魔芋总面积达到12.2万亩,预计产鲜芋20万吨,实现产值5.6亿元。
--民生工程进展良好。农村沼气建设实行按规划立项,按批复施工,按规程建池,强化资金档案管理,确保建一口、成一口、富一户。全年建沼气池24685口,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000个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站建设已通过省政府检查验收,全面完成考核任务。同时启动信息员选聘、培训工作,实行挂牌上岗。开通了“电子农务”、“农信通”、“信息田园”等服务三农项目。
--土地流转稳步推进。随着全市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其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决定着土地资源必须实行规模经营,零星分散的土地必然会向产业大户集中,土地的合理有序流转是农业发展步入新阶段的必然产物。通过培育土地流转市场,规范流转程序,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确保了土地流转的顺利推进,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0.06万亩。
--农民培训扎实有效。围绕重点产业、劳务经济和回乡创业,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的,开展农民培训652场(班)次,受训人数7.32万人;阳光工程转移培训12007人,有组织输出劳务9800人,其中引导帮助、扶持82名农民工创办种养加企业。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年争取并兑现粮食直补、农资、良种、生猪、农机等补贴21150万元;争取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生猪预警站等农业基本建设资金8617万元;争取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及产业发展资金9160万元。镇坪猪肉加工生产线、镇坪良种繁育体系、阳晨PIC祖代猪场、汉滨区阳晨牧业科技公司20万吨饲料生产线建设等四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2256.5万元。完成沼气建设、动物防疫体系乡镇兽医站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20667.12万元。一系列惠农政策、一批大项目带动和各种资本的介入,无疑给安康农业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市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健康稳定的良好局面,农村经济总收入预计可达149.76亿元(含外出劳务收入29.81亿元),较去年增长17.7%;实现农业增加值41.6亿元,可比价增长4.26%,全市农业增长6.2%;农民人均纯收入3268元,较去年增长18%。
枯燥的数据、活生生的事例背后,折射出的是全市农业在市委、市政府发展“规模、特色、效益”农业总体思路指引下,农业人自加压力、负重前行、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一种精神风貌。同时,也留给我们一些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农业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低,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小,农产品竞争优势不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弱小,已成为安康农业自身突破发展的一个软肋。要破解这些发展难题,就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的理念、方式、方法改造发展传统农业,通过工业对农业的介入、主导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尤其是农业行政执法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农业系统内部部分机构重叠、权责不清、职能交叉,已成为农业部门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和履行监管职能方面的又一瓶颈。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要发展,就必须变革与之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因此,全市农业服务体系综合改革、农业系统内部机构的重新整合迫在眉睫。
--现有农业干部队伍要加快适应安康农业发展步入新阶段的形势需要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市农业局局长龚道云曾在全市两次农业工作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指出:全市农业系统干部职工,要加强学习,提升素质,跟进时代,转变工作方式,转移工作重点,以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这无疑对加强农业干部队伍自身建设,加快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方式转变,打造一支“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能共事、不出事”的干部队伍,确定了基本的思路和方向。农业干部队伍自身内力的提高和结构转型,已成为一种形势需要。
2009年已离我们远去,我们将怀着喜悦、带着思考一起步入2010年。如何在新的一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高度,以理性地思维、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过去、面对未来,继续书写安康农业昨日辉煌,这也许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探讨、去深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