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康高速开通后,我市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在各类企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将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影响。那么,到底是取经济发展而舍环境建设,还是保护环境而使经济停滞不前?
在过去一年的探索践行中,我市环保部门坚持科学发展观,把环保工作与“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有机结合给出了满意的答卷,在努力实现和超额完成了省上年初下达的各项污染减排任务的同时,走出了一条经济、环境双赢的发展路子,受到了省政府、省环保厅的关注与好评。
节能减排,不可失守的防线
随着交通环境等因素的改善,前来我市投资和旅游的人络绎不绝。据官方数据显示,自西康高速通车后,在短短的4个月的时间里,前来安康旅游的人次超过2008年全年总人数。同时,许多企业相继建成投产,新开工项目952个,同比增长192个。
而在年初,省上下达我市2009年污染减排任务是: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8年削减0.5%;二氧化硫排放量总量控制在8880吨,保持在2008年的排放水平;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的天数不少于300天。
看上去简单的数据,却有着无形的压力。为此,政府先后2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污染减排工作。并在年初与10县区政府签订责任书,把年度减排考核目标分解量化,对完不成减排任务的县区严格实行“一票否决”问责制。制定全年污染物减排项目核算清单,在全市确定了20户结构减排和工程减排企业,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1085吨、二氧化硫823吨。在此基础上,将总量控制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严格落实审批程序、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坚持所有建设项目必须先环评再动工建设,先通过环保验收再投入生产或使用。同时紧紧围绕安康突破发展这个中心,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出台《2009年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工作方案》,重点监管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城乡饮用水源水质安全专项执法检查,积极发挥服务环境管理基础性作用。2009年,先后对392家企业进行检查,对17家企业进行限期停产整顿治理,取缔小石灰窑、小砖厂22个,关停黄姜皂素企业4家,督促全市水泥、煤炭企业全部安装环保除尘设施。并借助媒体和其他各种宣传方式,大力宣传有关节能和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形成了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营造出“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的良好氛围。
依据省环保厅对全市2009年2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完成情况的反馈意见,确认我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10954吨,比2008年的排放总量11075吨下降1.1%,比省上下达我市0.5%削减指标超额120%;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8872.89吨,比2008年的排放总量8880吨下降0.1%,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保持在2008年排放水平的计划任务。
从县到村的生态创建工程
“生态立市”是我市发展的基本定位。
2009年9月,市委书记刘建明到市环保局调研时明确指出,加快实现安康突破发展,首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优美环境是安康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这一精神被充分贯彻在全市环保工作思路中,同时一场浩大的以“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为主题的“生态创建”工程拉开帷幕,并在全市全面铺开。
年初,市环保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安康市生态创建工作方案》。随后,各级政府按照方案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工作经费,抓紧编制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规划,以此改善生态环境状况,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弘扬生态文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步伐。
根据此方案,到2015年,全市生态县达到100%,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分别达到50%以上。即创建10个生态县、100个环境优美乡镇、1000个生态村。2009年宁陕县完成创建命名;2010年旬阳县完成创建验收;2011年岚皋、汉阴、平利3县、2012年石泉、镇坪、2013年白河、紫阳、2014年汉滨区完成创建命名。优美环境乡镇和生态村创建,年度目标由各县自行制定。为激励此项工作开展,实施“以奖代补”,除国家和省上对生态创建给予的“以奖促治”、“以奖代补”和验收命名的奖励外,市上拿出100万元,对按年度通过创建验收的生态县奖励10万元。
在这项创建工程中,市委、市政府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思考问题,把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作为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重要载体,努力在“生态、绿色、健康”上做文章,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创建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全市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2009年,旬阳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通过验收。旬阳白柳镇、沙阳乡、宁陕县黄皇冠镇被省环保厅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汉阴县三同村、白河县四新乡彭家村、镇坪县上竹乡庙坝村等命名为省级生态村。
经济生态的“双赢”之路
针对安康实情,我市提出在发展中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双赢之路。这也是贯彻十七大报告中“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精神实质。
为此,市委、市政府坚持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旅游、绿色食品、新型材料等环保产业,以此保护清水绿水。同时坚持把节能降耗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切入点,对于那些耗能大、污染严重的水泥、石灰石等行业,对其进行严格审查,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安康环保的一大进步。”市环保局负责人说,工业发展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优化布局,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分利用安康优美的山水资源,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从而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共赢。
近年来的探索实践向我们表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仅仅是评价一个地方政府行为职能的标准,更是一个政府乃至全社会每个人都应有的坚守的责任。这种责任这种共识已经成为我市追求经济、环境双赢的动力之源。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受制于经济发展滞后,企业规模小,污染物排放呈现分散、面宽、量小的特点,再加上环境治理设施投入短缺,部分人员环保法治意识淡薄等因素,如何保护好这方我们引以为傲的原生态山水,仍然任重而道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