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石泉 > 正文内容

    石泉县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综述

    作者:黎明 时间:2010-02-10 13:57 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打印

      石泉县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确立重实践、求实效的指导思想,紧扣全县“三增一稳保第一”活动主题,突出实践特色,坚持把解决问题、推进发展作为开展活动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既实现了当前又好又快的发展,又为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学习有的放矢,推动思想解放。针对基层党员文化较低、人员分散、流动性大的实际和相对思想观念落后、发展意识不强、发展能力较弱的特点,紧密联系思想工作实际,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学习方式立足实际,学习内容注重需求,学习效果力求真实,开展领导辅导学、干部上门送学、党员相互帮学和访贫问苦、访能问计、访民问需“三学三访”主题活动,组织编印了《科学发展观知识100问》、《乡镇干部必读》、《蚕桑实用技术》等乡土教材。着眼提升素质和能力,在乡镇干部中实施全员培训和一人学一技,举办科级干部、后备干部和女干部与非党干部三个类型的培训班,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蚕桑技术大比武、农村法规政策大学习活动,组织140名村干部到杨凌农林科技大学进行培训,依托县职教中心和民办技校对近2000名农民工和下岗人员开展技能培训,组织5000多个农村产业大户和创业能人学习交流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通过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学习,广大基层单位领导班子和一线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加深了理解和认识,强化了“大发展”、“快发展”和“好发展”意识,增强了实施率先突破发展的认识和信心。
      解决突出问题,推动重点突破。石泉县坚持率先突破发展,富裕人民群众的发展战略和致力于快、快中求好的工作方针,借助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影响重点工作的问题,破解制约重点突破的瓶颈,以蚕桑产业、工业经济、旅游产业、城镇建设的突破性发展带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蚕桑产业着重解决基地不强、龙头不壮、组织化程度低、服务跟不上等主要问题,采取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并用,推进蚕桑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倾力推进强村大户,加大招商办厂力度,实现了缫丝向织绸的迈进,完成蚕种场40万张扩能建设,组织和引导40%的蚕农已加入蚕桑合作社,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健全完善。2009年在金融危机国际丝绸市场低迷的影响下,全县养蚕发种量不降反增,逆势而上,净增1万张,蚕桑产业总产值达到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集中解决招商引资难、园区征地拆迁慢、企业发展环境差等问题,结合学习调研摆问题,分析检查找原因,在乡镇、村和企业三个层面集中围绕招商亲商安商展开整改,积极引导支持家庭创实业、能人办企业、全民促工业,自觉优化环境和搞好服务。2009年,全县招商引资项目87个,签约资金29亿元,到位资金15.8亿元,荣获全省招商引资先进单位。古堰、池河两个工业园区建设进度加快,落户企业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和生产环境明显改善,一年新增规模企业达13户,超过原有的总和,当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亿元,同比增长37.4%。进一步讨论研究石泉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解决发展的思想认识问题;进一步统一“南靠前、水为先,突出重点、引导发展”的思路,解决发展的方法步骤问题;进一步深化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开发运营机制,解决发展的路径问题,以此推动了景区景点开发建设,产业要素得到配套完善,尤其是县城老街、重点古镇和旅游村的建设成效显著,实现了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相关三产经营实体的兴起,2009年旅游综合收入1.66亿元,迎来了全省乡村旅游现场会在该县召开。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上,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率先在全省第一个编制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实行项目布局、投资融资、工作措施三倾斜,加快县城和重点集镇建设,县城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杨柳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达到阶段性目标,农民山下川、川入镇、镇进城的梯次搬迁格局基本形成,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城镇化导向基本建立。
      转变职能作风,促进农民增收。县委确立了“危机之年抓增收、学习实践促增收”的指导思想,把农民增收作为发展县域经济核心任务,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最大实践。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突出乡镇这个关键,抓住乡村干部这一重点,趁势推进乡镇职能、农村工作方式和乡村干部作风三个转变,保障农民增收用规划引领、靠产业支撑、建机制落实。全面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各乡镇打破过去机构设置,创新建立经济发展、便民代办、主导产业、创业就业、基础设施建设五大中心构成的服务体系,全体乡镇干部纳入服务体系,通过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整合干部人力资源,明确岗位职责,实现了角色、职能、任务、方式的根本转变。便民服务是该县学习实践活动的又一个“土特产”:针对群众办事“人难找、事难办”和农村大量青壮年长期外出务工没人办事的现实问题,全面推行便民服务代理制,县直主要涉农部门建立便民服务大厅,实行“窗口式”办公,乡镇设立便民服务代理中心,实施“链接式”服务,村级成立村便民服务室,实施“跟进式”代理,建立了镇村联动、干部互动的便民服务工作体系和便民服务代理工作机制,在镇村组三级设立代办员,本着“只要群众困难就办,只要群众诉求就办,只要群众授权就办”的服务理念,将行政审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11类与群众关系密切、政策许可的事项,纳入便民服务代理范围,县、乡、村三级代办服务网络工作经费由县财政统一解决,保证为群众提供无偿代办服务。第三批活动开展以来全县为群众代办事项8000余件,“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已经成为乡镇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全县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38元,净增616元,增长22.6%。以学习实践活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做法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群众的认可,全市农民增收现场会和全省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现场会相继在石泉县召开。省委副书记王侠评价说,“尽管石泉还不是一个整体发展水平很高的典型,但确实是一个狠抓工作落实的典型。石泉更是一个县级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典范。”
      城乡均等发展,尽力改善民生。着眼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推进社会事业均等化,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想方设法改善民生,尽力而为办了一些利民大事、惠民实事和便民好事。石泉县留守儿童工作机制荣获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被教育部总结为“石泉模式”在全国推广,并被全国妇联、国务院农民工办公室授予“全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示范县”称号。被授予全省“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称号,创教育强县工作达到预期目标。县乡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卫生监督执法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成绩显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规范运行,并制定实施大病住院补偿、门诊统筹补偿、重特大疾病补偿三项制度,扩大了新农合惠普面。实施灾民建房和农村安居工程,3800户农民建成新房,城镇廉租房竣工6200平方米。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惠民政策全面落实,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全省创建“三无”县活动现场会于10月底在该县顺利召开。学习实践活动中,全县在路、水、电,住、医、学等便民惠民实事上已经办成850件。
      加强基层党建,强化组织保障。该县坚持以四中全会精神统领学习实践活动,活动方案贯穿全会精神,集中学习突出全会精神,分析检查对照全会精神,边学边改落实全会精神。县委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在配强班子、加强培训、加大交流、强化管理等方面增添了新举措,关爱厚待乡镇干部有了新创举。深入开展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把全县202个村级党组织划分为贫困村、温饱村、小康村和示范村四个级别六个档次,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指标,科学编制了创建规划。为了切实推动晋档升级,2009年全县整合各类资金3.5亿元投入主导产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精神文明和村级活动阵地建设。同时,采取措施厚待乡村干部,在乡镇大力实施“五小工程”(小餐厅、小图书室、小浴室、小活动室、小体育场),足额预算村级运转经费,提高村干部报酬,村干部报酬每年最低不少于3000元,最高可达2.5万元,为村组干部和农民党员免费体检,给离任村干部发放生活补贴,每年评选一定数量的特别优秀村干部享受副科级干部经济待遇或选聘优秀村干部担任乡镇长助理。深化村级“五步工作法”(党员搜集民意、党支部初步决定、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分项组织实施和验收评议五步),村级全部建立村民监督员会。着力提高党组织在非公企业、新社会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覆盖面,侧重在基层党组织空白点和党的工作薄弱点上加强工作。深化城乡党建联动共建机制,“双千双百”、“双向管理”、“三联共建”等活动赋予新内涵、取得新成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邹亚康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