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安康要闻 > 正文内容

    安康万公里水泥路通向新农村纪实

    大路修到山湾湾

    作者:熊锋 时间:2010-02-25 10:10 来源:安康日报 字号: 打印

      今年春节,回农村老家过年的朋友向我谈起了家乡村道的变化:如今村村相连,路路相通,一条条水泥路交错纵横,逶迤延伸,村道不再难行,信息不再闭塞。但是谁能想到,2006年以前,全市的通村水泥路覆盖竟不到1%,而如今,全市92%的行政村已通上了水泥路,230余万农民群众告别了“出行难、运货难”问题。短短四年时间,我市累计投资35.7亿元,建成通村水泥路10400余公里,这期间全省建成通村水泥路6.3万公里,我市建成的通村水泥路总里程占全省建成水泥路里程的六分之一,位居全省第一。


    破解“行路难” 谋划希望路


      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通村水泥路建设是尽快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富民工程,是惠及最广大农民群众的一项德政工程,是密切党和人民群众之间血肉联系的一项民心工程。
      地处秦巴两山的安康,整个地貌呈“三山夹两川”的态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没通水泥路之前的真实写照,全市2000多个行政村大部分存在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的现状。同时,我市境内绿色食品、矿产、旅游资源丰富,盛产药材、丝绸、茶叶、木耳、板栗等农产品,由于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落后,缺乏必备的运输条件,使许多农副产品白白损失在地里,不能变成群众所需的“票子”,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群众致富的步伐。多少年来,广大农民群众一直期盼着能有一条条使他们奔向殷实、富裕生活的希望之路。
      大山在呼唤,村民们在期盼。2006年,机遇就在企盼和追求中不期而遇,承载着父老乡亲殷切期盼的全市通村水泥路建设拉开了帷幕。
    为了把农民增收的路子铺到家门口,彻底改变农村公路建设基础薄弱、通行能力差的现状,全市上下紧紧抓住建设通村水泥路的有利契机,抢前抓早,积极行动,谋划着一条条希望路。


    干群“大会战” 共筑连心路


      特殊的自然条件,决定着我市通村水泥路建设必定是难啃的“硬骨头”,且不说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许多村道必须穿越悬崖峭壁,随处都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面对施工难度大、山路陡且险,建材运输不方便等诸多困难,广大干部群众在各种复杂的地理条件下展开了一场场大会战,上演了一幕幕“愚公移山”式战天斗地、移山开路的现代神话。
      为了早日建起一条条“连心路”,珍惜中、省加快农村公路发展的政策机遇,全市把通村水泥路建设作为事关新农村发展、改革、稳定的全局性工作来抓,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头号工程牢牢抓住不放松,对实施的建设项目,逐路、逐项目落实了包抓领导和责任人,把项目进度、质量落在实处。
      质量是通村公路建设的核心。从建设伊始,就完善了政府监督、乡镇监理、施工队自检的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全面推行工程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建设招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工程施工合同制,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和质量责任追究制;各施工单位按照“放心工程”、“满意工程”的要求精心组织施工;强化质量巡回检查,加强施工队伍准入管理和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全面保证了通村公路建设质量。
      由于山大沟深,地质情况复杂,与其他省市相比,我市修建通村水泥路明显存在施工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为了破解资金难题,确保完成农村公路建设任务,一方面抢抓机遇,主动衔接,努力争取上级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采取财政挤、银行借、部门出、政策免,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有力地缓解了通村水泥路建设资金紧张的局面。同时,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积极引导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组织群众集资、出劳,合力破解资金难题。广大农民群众筹资筹劳修路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不少地方的农民自发捐资投劳,发动民营企业、外出务工人员捐款修路,涌现出一个个感人事迹。紫阳县毛坝镇竹山村在村支部书记侯在德的带领下,800余名村民手持钢钎和铁锤整整用了一年多时间,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长达21公里、盘旋于1800米高山的“天路”。为筹集资金,侯在德以个人名义帮村上借了6万多元的贷款,60多岁的王方菊老人把棺材卖了,有些村民把过年的猪卖了,人均纯收入仅300多元的村子竟凑到35万余元修路资金。
      为了确保进度,市政府将通村公路建设项目纳入到对县区政府年终综合考核内容,制定了考核奖惩办法,实行重奖重罚,同时建立了工程进度通报评比制度和督查督办制度,把全市各县区的年度任务分解到每月、每旬、每周,定期进行通报评比。

     


    构建“大交通” 修成致富路

     


      功夫不负苦心人,路通带来经济“活”,随着一条条村道的建成通车,改变了昔日穷山僻壤的落后交通状况,修路带来的经济效益日趋呈现,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村城镇化……交通基础设施的“先行”效应,一一贯穿其间。
      路通了,道平了,运输方便了,群众开始搞养殖、跑运输、办加工厂,曾经沉寂的村庄,开始散发活力。汉阴县平梁镇蔡家河村的农民就尝到了通村水泥路建设带来的甜头,该村盛产樱桃,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被樱桃树包围着。过去,由于路远,交通不便,熟透的樱桃不能及时运出山村变卖,村民们吃不完的樱桃洒落满地。2007年6月该村修通了水泥路,水果贩子经常开着三轮车进村收购樱桃,2008年该村仅樱桃一项就收入25万余元。与此同时,烟叶、蚕茧、油菜籽、玉米、生猪等都运出深山,卖了好价钱。群众得到了实惠,更积极地发展产业,形成了更大的产业规模。
      随着通村水泥路的建成,农村客运也得到了大力发展,班车通达深度不断延伸,班车数量明显增加、档次明显提高,逐渐实现了“路修到哪里,班车就通到哪里”。2009年,市交通部门通过补贴等方式,共投入通村客运班车300辆,今年还将投入700辆左右,使运力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客运网络进一步优化,客运安全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确保广大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群众由“走得了”向“走得快、走得好”转变。
      农村公路的畅通,加速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转,形成了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的格局。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到农村承包经营农业项目,从事农业开发;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进城购物、上学、务工、娱乐。同时,农村公路也缩短了城乡的距离,促进了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文明新风悄然兴起,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民主化进程全面提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邓康萍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