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迎战危机之年,石泉县2009年全面实现“逆势”“飘红”,为新一轮经济社会突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精心谋划收官之年,石泉县2010年重点创新、提升,务实、创新、活力、发展、服务、勤勉、投资、绩效、民生、保障十大关键词成为该县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纲挈领、抓牢“龙头虎首”的关键,成为干群关心、抢人眼球的热词,也将在虎气升腾扬春晖、虎跃生辉显亮点中,给予18万石泉人民更多的希望和期待。
新年新思路,新年新打算,新年开新局,新年绘新篇。该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了“抓增收、扩总量、促消费、调结构、重民生、维稳定”的工作总体方针(即坚持把增加城乡群众收入作为第一目标,把发展县域工业摆在优先位置,把城镇化建设作为战略重点,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把社会稳定作为基本保障,深化改革开放,突出项目建设,狠抓招商引资,改善基础设施,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实现经济增长17%的总体目标。
按照加快突破发展步伐、优化经济结构、构建和谐社会、提高科学发展质量和水平的要求,该县更加注重凝心聚力打“组合拳”,全盘统筹抓重点,创新实践促发展,倾力抓牢九大块工作,以此谋求全局的大突破、大提升、大飞跃。
这九大块工作是:以争取政策性项目和深化招商引资为抓手,全年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60个以上,完成投资24亿元以上;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抓手,围绕关中、陕北和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务求在新型工业、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业等重点领域招商上取得突破,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4亿元以上,确保投资强劲增长。
牢固树立工业强县的理念,把发展新型工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园区化的思路,以特色资源、新兴工业、循环经济为主线,进一步加大主攻工业、决战园区的力度,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20亿元以上。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总体规划,分期开发,滚动发展”思路,加快古堰丝绸工业园区建设,启动池河新材料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建设,着力构建产业向集群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新型工业发展格局。按照“加大扶持、培育骨干、扩张总量、提高效益”的要求,抓好工业经济运行协调服务,千方百计帮助企业保生产、保市场、保增长。抓好现有31户规模工业企业的巩固挖潜和提效扩能工作,鼓励企业产业升级、扩大产能和新上项目,促进多种形式的产业嫁接,着力培育天新丝绸、鎏金蚕丝绸、秦峰建材、金峰矿业等龙头企业成为亿元产值工业企业。积极支持云峰畜牧、焦炉冶炼、柳燕花炮等一批骨干企业开足马力、达产达效。力促工业提速增效。
按照“县城突破发展、重点集镇加快发展、一般集镇完善功能、中心村设施配套、基层村资源整合”的思路,认真实施城乡一体化规划,统筹推进城乡建设。重点推进以商住小区和滨江广场为主体的红花片区,以行政中心、安置小区、机关办公大楼为重点的东延片区,以商品房开发为主的堡子片区,以改造配套为主的老城片区和以新型社区为主的杨柳新区建设,启动新堰片区和太阳岛开发,拉大城市骨架,扩张县城规模。抓好市政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城西快速干道、新堰片区路网、环太阳岛公路设计启动工作,基本完成向阳大街延伸段及北环路延伸段连接线、春潮广场、北辰公园三期后续工程,精心打造以县城老街、禹王宫、文化路、滨江大道为轴线的人文特色片区,完善配套功能,彰显县城特色。启动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深化双创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以推进池河、熨斗、后柳和两河等集镇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集镇综合改造。按照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公共绿化集中、村落组团集中的布局原则,引导农民建房向集镇、中心村、集中安置点集中,提高村镇村庄建设水平。
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落实农民增收规划,保持农民增收的强劲势头。将主导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撑,做强一村一品,打造一县一业,按照“做大基地、富裕蚕农,做强龙头、延伸产业”的思路,集中培育一批养蚕收入倍增户、效益倍增村和乡镇,培育蚕桑大户1500户,新建蚕桑合作社30个,养蚕量达到11万张,实现蚕桑总产值5亿元;围绕百万头生猪基地县建设,大力推进“百千万”工程,主攻10个万头村、100个千头场、1350个百头户的规模生产,力争全年生猪饲养量超过50万头;结合乡镇区域特色,实施菜篮子工程,建设蔬菜副食品基地,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水产养殖、富硒食品、中高山区林特经济园等特色产业,着力建设中药材专业村、水产养殖专业村、烤烟专业村和茶叶等林产品专业村,打造富硒食品等特色品牌。同时捆绑农口单位项目、资金全力支持产业发展,认真落实信贷、奖补等支农、助农、惠民、强农政策,全面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建设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加快发展旅游三产。按照“打造南区精品,进军云雾高端,培育乡村旅游,提升中心城镇”的要求,力争年内燕翔洞景区创建成为4A级景区,启动中坝峡谷3A级景区创建工作;加快子午银滩开发进程,创造3A级景区申报条件,力争“五一”正式开园;按照5A级景区标准,完善云雾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加快景区道路改造,推进招商与开发,打造石泉旅游高端产品,全面提高旅游产业整体素质。完善乡村旅游规划,加快后柳永红、中坝黄村坝、熨斗先联等重点旅游村建设,推进后柳水乡船上渔家、蜀汉垂钓园、汉水缘度假村等项目开发建设,着力培育乡村旅游。力争全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亿元以上。充分发挥旅游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力促第三产业增长2亿元以上。
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围绕转变政府职能,以提高行政效能为重点,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健全乡镇经济发展服务、便民服务、产业服务、创业就业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五大体系。围绕增强筹资融资能力,以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创新贷款担保机制,完善财信担保和城投公司、金融合作办运行机制,盘活国有资产,制定更为灵活的鼓励政策,调动县域内外民间和企业资本参与城镇建设、片区开发、工业园区、教育民生等领域投资积极性,拓展融资渠道。围绕民生关键领域,以促进城乡群众增收为重点,着力开展好城乡一体化、农民增收、公共服务、维护稳定、党建保障等5类15项重点创新工作,注重总结和宣传推介,推出一批工作新亮点和新模式。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创建教育强县为目标,加快推进第三中学、后柳中学、石泉中学灾后重建项目及25所校舍安全工程,深化留守儿童教育管护、贫困生资助、蛋奶工程和学校后勤制度改革,在巩固“双高普九”、“普实”成果的基础上,普及民办公助学前教育,提升高中教育,启动免费职业教育,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整体水平。扎实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抓好乡村药品集中配送、乡镇卫生院计生站整合工作,加快县医院医技综合大楼、妇幼保健院母婴保健大楼、中医院综合设施配套项目进度,加强乡镇卫生院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完成村、社区卫生室建设,启动村级公共卫生服务试点,提升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整体水平。深入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创建全省以县为主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新体制新机制示范县,稳定低生育水平。巩固全国科技进步县创建成果等。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企业退休员工、离任村干部、城镇无社保老人、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户等相关人员的退休金、生活补贴、生活保健费、低保金等标准。增强住房保障能力,加快农村扶贫搬迁、危房改造和农民安居工程建设,建成经济适用住房2万平方米、廉租住房3.6万平方米,改善农民住房3000户以上。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惠范围,建立统筹城乡、统一标准的群众大病救助制度,全面实施好农村育龄妇女健康检查和免费治疗、免费婚检和孕前筛查、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15岁以下人群免费补种乙肝疫苗以及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全力促进充分就业,认真落实促进创业就业激励政策,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现象。抓好城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扩面工作,实施以进城农民工为重点的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补贴,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启动准备工作。全力做好因灾致贫等弱势人群的救助工作。
营造宜居适业环境。以“生态村”和“生态乡镇”,平安村(社区)、平安校园、平安企业、平安单位,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 “三位一体”矛盾调处机制与信访“四级结案”制度等建设为载体,大力优化发展环境,不断加强和改善适宜居住、创业、就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