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汉阴县完成生产总值23.83亿元,同比增长16.3%,财政总收入1.3亿元,增长23.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028万元,同比增长50.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323元、3322元,分别较上年净增2335元和550元,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作为一个地域面积相对较小、人均资源占有较少、人口密度较大、“三保”压力繁重的贫困山区县,在应对严酷的金融危机挑战中,是如何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带着惊奇和疑惑,我们走进了这个国家级贫困县。
三个“为什么”开启发展之门
“这都得益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三个“为什么”大讨论让我们找到了破解制约汉阴发展的难题,凝聚了发展合力,激发了30万汉阴人民的发展热情”。面对我们的问题,该县县委书记邵向农一语道破。
学习实践活动中,该县围绕县情实际,认真开展以“汉阴钟灵毓秀为什么观念落后?区位优越为什么不能独占鳌头?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为什么农民不富有?”为主题的“三个为什么”解放思想大讨论,调动和激发广大干群盼富、思变、谋发展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该县28名县级领导带着“问题”深入基层调研,广纳良策良计,认真破解汉阴突破发展难题。县委学习实践办分两期举办了19期“科学发展大家谈”、“科学发展看一线”电视专题访谈节目,邀请县直部门主要领导、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和部分学校、医院、非公经济负责人,做客汉阴电视台谈体会、谈认识、谈思路,形成了强大的思想合力,为逆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县委、县政府认真研判县情民意,准确把握发展脉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突出工业扩张、农民增收、城镇建设、交通建设、教育强县“五大重点”,全力打造西部瓦都、富硒食品基地、山水园林县城、油菜花节、三沈文化“五张名片”,力争到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五个翻番”的发展思路,为把汉阴建设成为西部最富发展活力、最富文化张力、最富和谐魅力之县注入了动力。
“三招棋”破解发展难题
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实绩作为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标尺,统筹走好“工业扩张、促农增收、民生保障”一盘棋,全力助推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工业强县”战略,依托丰富的页岩资源和富硒农产品,高品位规划月河工业园区和富硒食品加工聚集区。通过建立“一个重点企业、一名领导包抓、一套人马服务”工作机制,及时帮助解决业主反映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壮大页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富硒绿色食品 “特色化”企业发展体系,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后劲。2009年招商引资13.2亿元,新建规模以上企业9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8.7亿元。其中新上的11家页岩生产企业实现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目标。
围绕实现“升级晋档、促农增收”目标,从推进土地流转、发展一村一品入手,大力实施能人大户带动和龙头企业牵引,大力推广正大及自然生态养殖模式,全力打造百万头商品猪生产基地县。按照“区域布局、统筹规划、规模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将15万亩经济林转租承包,走强村大户产业发展之路,引导农民变“副业”为“主业”,有效调动农民增收积极性,切实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6亿元,人均纯收入3322元,较去年净增550元。
以项目带动为突破口,以实施民生八大工程为抓手,全力加快40个重点项目建设步伐,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难题。2009年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乡乡通等级路、村村通水泥目标;全面完成了22个无电村建设和12个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总投资2亿元的汉阴中学迁建、职教中心、城关二小、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顺利实施;18所乡镇卫生院改造工程和中医院综合楼建设已完工。以创建“四无”县活动为目标,坚持领导包案和下访、约访制度,加强信访积案排查和办理,有效化解了各类矛盾,全县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安全指数不断攀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