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宁陕 > 正文内容

    安康市首家大鲵科学研究基地落户宁陕

    作者:韩建乐 时间:2010-03-17 08:05 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打印

      3月11日,秦岭深处的宁陕县传出好消息——继2008年在全省首次开展大鲵人工增殖放流活动之后,陕西省科学动物研究所大鲵科学研究基地又在该县城关镇龙泉村大鲵仿生态繁育场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安康市首家大鲵科学研究基地。
      大鲵俗称“娃娃鱼”,属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是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大鲵性喜清凉活水,对生长环境、水质水量等要求较高,在我省安康、汉中等地均有分布。近年来,宁陕县立足生态环境优势,主动加强和科研院所联系,大力开发本地冷水资源,制定了《特种水产养殖规划》,将大鲵养殖作为全县促进农民增收的四大产业基地来抓,积极探索大鲵人工驯养,形成了全人工、原生态和仿生态3种繁育技术模式。宁陕县龙泉村大鲵仿生态繁育场是该县起步较早、规模最大、技术较为成熟,经过国家批准专门从事大鲵养殖、繁育和开发利用的企业,已经连续6年成功进行了大鲵人工繁育,完全具备建立科研基地的基础条件。
      据悉,该县已有5家养殖场分别取得了大鲵经营许可证和特种驯养许可证,发展小规模驯养繁殖场30家,家庭商品大鲵养殖户500余户。截至目前,全年繁育苗种2.6万尾,大鲵存有量3万余尾,实现产值1900万元,促进全县农民人均增收260元。科研基地的建立,为该县大鲵人工驯养提供了科技支撑和技术指导,将会进一步加强生态平衡和资源保护,提升大鲵养殖水平,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李丹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