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搜索
7月17日,天空下着绵绵细雨,一场特别的“演练”却在汉滨区第一医院紧张的上演着.......
在一个会议室里,只见一个大型的显示屏上来回播放着医生为患者诊治的画面,从就诊、会诊到手术环节都一一显示在大屏幕上。屏幕前的汉滨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长赵伟与区委网信办、区卫健局、区第一医院、区中医院、区第三医院等有关负责人都全神贯注地观看着这场“演练”——汉滨区医疗健康信息系统远程演练。
场景一:村医诊断
随着视频头的开启,茨沟镇景家卫生室村医对患者签约、立档、测量血压、做心电图等过程一一出现在大家眼前。村医完成采集,上传至汉滨区远程心电诊断中心。诊断中心医生收到后立刻编写诊断报告,随后在网上回传,村医在心电图机接收后打印出来交给患者。接着录随访记录,包括之前的血压、心电等数据,上传至汉滨区公共卫生服务系统。

场景二:远程影像
接下来演示公共卫生系统远程影像。只见茨沟镇卫生院医生给患者做了DR检查后,值班医生查看影像信息,编写申请报告,电子胶片通过互联网无损传送至区第一医院影像中心。值班医生接到影像信息,根据检查结果编写诊断报告,再传回卫生院打印并交给患者。

场景三:远程门诊
视频显示,茨沟镇卫生院门诊医生发起视频问诊,区医院值班医生接收后选择接诊。上级医生与下级医生在视频问诊中,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填写处方笺,签方并发回。茨沟镇卫生院接到处方和诊断意见后,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场景四:会诊转诊
镜头再次切换到茨沟镇卫生院。只见值班医生发起会诊,填写会诊申请单,然后进行同频会诊。可以看到,区第一医院周嵘主任选择了接受会诊,随即查看病历及各项检查结果,接着周主任与下级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了交流。周主任根据患者综合情况,给出会诊意见,进行编写,然后发送至茨沟镇卫生院。
转诊的流程是这样的:患者如需要转入上级医院进行后续治疗,医生向“双向转诊中心”填写上转申请单。转诊中心接到申请后,根据患者病情及病种进行分派。接收分派的转诊医院快速进行派车,开启绿色通道,立刻安排科室床位等。这就形成了各环节有序连接,给病人治病赢得了有效时间。
场景五:120救护车在大屏幕显示的地图上,目光随着绿色光标移动,可以看到120救护车的行进路线。画面切换到车内,行进中的医生在为一名胸痛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检查采集的信息发送至远程心电诊断中心。诊断中心的医生立刻编写诊断报告,再回转至救护车内的心电图机打印出来交给患者家属。

解说员告诉大家:120救护车在原装配置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仪的基础上,还装配了远程12导联实时心电监护仪并与120调度指挥平台、车载视频语音,将现场抢救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救治情况通过网络实时传输到急救指挥中心。关口前移,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救护车上的情况,并根据患者情况指导用药、做好抢救及手术准备,极大地缩短了急救的时间,保证了全流程的无缝对接。
场景六:手术指导
在回放7月15日的一段视频中,是流水镇中心卫生院的医生在为一名患者做左桡骨金属内固定去除术,远程可以看到手术室的情况以及手术部位。整个过程中,区第一医院专家通过远程交流,随时给予手术指导。
看完六场演练后,一行人参观了区第一医院已初步建成的远程放射、心电、会诊、影像、会议等5个诊断中心,每到一处详细听取了有关汇报并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在听说通过此项目将实现“大病不出县、常见病不出村”后,大家不约而同地赞叹:“这个服务系统真是好!”

据汉滨区卫健局负责人介绍,2018年10月由区发改部门批复立项的汉滨区“互联网+医疗健康(扶贫)”项目,将打造以汉滨区第一医院为核心的医联体全景远程医疗协作服务平台,在方便辖区居民就医的同时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减少因病致贫返贫发生率,切实形成区镇村三级共同体。
据了解,项目一期已经完成了区第一医院,茨沟、谭坝、关庙、流水、瀛湖、建民6个镇办卫生院和所属123个村卫生室的连接,已组织各医疗机构开展培训26次、覆盖人口5万余人、签约21915人、建档14846户。已开展服务552人次,其中远程心电418例、远程影像26例、远程会诊99例、双向转诊9人次。项目二期已于7月16日开始部署,预计9月30日前全部完成项目计划建设工作。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汉滨区上半年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8亿元[ 07-17 ]
下一篇:让每个村有“来钱路” ——汉滨区创新脱贫路破解“村空壳”[ 07-25 ]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