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历时四年帮扶,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段家河镇薛家湾社区顺利脱贫退出,安康市政府办公室驻村工作队“首战告捷”。没有庆功宴、没有军功章,只有一条条通村路、一片片产业林、一排排新居留在山间……
两个月后,同样的面孔出现在了80公里外的紫阳县城关镇青中村。“看得见县城、走的你腿疼,望得见汉江、渴的你无神”是青中人无奈的自嘲。驻村就扎根、报到就战斗,工作队转战青中,秦巴山里又多了一支攻坚队。
“深度贫困地区是坚中之坚,打这样的仗,就要派最能打的人”。接到帮扶青中村的任务,办公室党组依然决定派上年度被省委表彰为“优秀第一书记”且已回到单位工作的刘洋同志继续到一线去,另派担任过乡镇党委副书记、具有农村工作经验、熟悉业务工作的正科级干部周方担任队长,组成市政府办派驻青中村帮扶工作队。到村后,他们用最短时间翻遍了每一个山头,走访了每一家农户。不到20天,一份分类施策、因人而异的《结对帮扶方案》出台,市政府办58名干部与青中村120户40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紧接着,“大部队”开上了青中。
“培养致富带头人,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人民就有了“主心骨”,脱贫还需“带头人”,发挥能人大户的作用,就能放大资源优势和示范效应,让贫困群众尽快找到致富门路。青中农庄精品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丁瑞斌就是工作队看中的第一个带头人,只不过当时的丁瑞斌还只是一个普通贫困户,工作队了解到他勤劳、能吃苦、有技术后,多次上门劝说,帮着筹资筹物,这才下定决心。现在,已在全村培育茶叶、养殖产业带头人10多位。
因地制宜择产业。按照“与主导产业无关的不选,纯市场化、高风险的投资项目不选,贫困户难以参与、收益难以到户的不选;优先保证贫困户参与和受益,防范投资市场和自然灾害风险,保障贫困户稳定收益”的思路,工作队协助青中村制定了《脱贫攻坚工作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确定“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定位,确立了富硒茶叶、林下养殖和生态旅游三大主导产业,组建了3个专业合作社,经过两年来的发展,村里新建茶园800亩,改造提升茶园1300亩,实现人均2亩茶、户均增收8000元。培育养鸡大户4户,带动65户发展林下养殖,年出栏土鸡2万羽。以郭家梁民宿小区为代表的生态休闲游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00余万元,初步形成了富硒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和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
因人施策定方向。以户为单位建立产业配套和就业创业兴业信息库,区别劳动力年龄、文化、技能、需求等情况,逐人确定就业方向,提供个性化服务,落实以户定业、以户定扶和“一户一法”增收致富措施。“带头人”丁瑞斌的起步就始于这里,工作队为其量身定做了“青中小菜园”,拉来市县镇村四级干部70余人,解决了前期启动资金7万多元,争取了机器、籽种、肥料等物资,请来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专门指导蔬菜种植。“青中菜园”火了,已经流转土地50亩,打造精品小菜园128块,带动了30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同时,依托移民搬迁政策,实现了应搬尽搬。
因岗定人抓培训。全面整合培训项目和资源,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做到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资助、在册贫困大学生资助、贫困家庭新增劳动力免费技能培训、贫困家庭实用致富技术培训、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培训、搬迁家庭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再就业培训“六个全覆盖”。作为技能培训的第一批受益者,王保华春节后离开青中时还带走了几个年轻人,他们全都参加了紫阳县“修脚师专业技能培训”,今年的目标是和王保华一样,在远元集团就职,通过职业技能,开上自己的小轿车。全村已有176人参加了修脚、建筑、烹饪、电商等技能培训,300余人次参加了茶叶加工培训,带动外出务工就业250人,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村规民约除陋习。“这可不行!村里有规定,随礼不能超过100”,一位帮扶干部要给贫困户随200元礼金,被工作队长周方拦了下来。工作队贯彻“扶贫先扶志”理念,把新民风建设放在了重要位置,推动村里完善了村规民约,建立起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戒赌戒毒委员会,教育群众树立文明意识,弘扬正能量。村里明文规定村民办酒席一桌不能超过200元,随礼不能超过100元,招待酒和烟分别不能超过30元/瓶和15元/盒;违者在村“红黑榜”上通报,陋习歪风被狠刹。
人文关怀树新风。村民吴义才的女儿考上了延安大学,工作队就协调村里为她办了升学礼,鼓励她求学上进,并发放了2500元助学金。同时,工作队还多方争取建立了助学机制,力争为每一位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发放2000-5000元资助金。2018年,村里组织集体乔迁1次,表彰先进典型57名,惩戒帮扶转化6人,改善了群众精神面貌,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通过推动移风易俗、文化传播、文明创建等活动,既体现了人文关怀,增强了村“两委”班子与群众的感情,把新风正气扬了起来,把不良风气压了下去。
文化宣传鼓干劲。除去陋习、树立新风,还得把群众的信心立起来、干劲鼓起来,工作队坚持把思想工作抓在手上,发起文化宣传攻势。通过协调,实现电视、电话、手机通信100%全覆盖,建起了阅览室,1300套图书涵盖文化知识、产业扶持;建起了文化活动室,群众闲暇时有了新去处;随着爱心超市、远教扶贫示范广场的配备到位,文化宣传工作覆盖全村。到了下午时分,村里空挂多年的15对大喇叭又响了起来,开始播放扶贫政策、惠农信息,这在以前是没有的事。
贫困户谢立清年轻时突发耳聋,听力障碍影响了20多年,儿子、儿媳都懒得和他说话,连孙子都不让他带。当驻村工作队找医生帮他诊断听力,又协调有关方面为他购置了助听器后,重新听到声音的那一刻,谢立清手舞足蹈,像一个孩子,逢人就说“我听见了,我能听见了”。
“邓癫子”疝气治好了,精神状态也恢复了,主动要求找媳妇了。
协调医保、代办服务……办小事不贪大、干实事不求多,群众需要的地方,就有工作队的身影。以市政府办公室为后盾,仅2018年一年就派出88批次414人次精准扶贫小分队到村开展入户精准帮扶工作,为贫困村、贫困群众解决实事360余件,累计争取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000多万元,协调单位及社会各界帮扶资金68万元。先后建成旅游公路9.2公里、村环线公路6.2公里、连户路15公里,已实现水、电、路三项民生工程通达率100%目标,“走的你腿疼,渴的你无神”的尴尬已彻底成为历史。
付出总有回报。2018年的青中村被评为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先后迎来了省委书记胡和平、省长刘国中来村视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题调研。“美丽青中”“仙山茶韵·云上青中”“青中小菜园”等已成为当地的一张靓丽名片,青中已经步入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这里有着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还有着城里人向往的青山绿水。打赢这场攻坚战,驻村工作队和所有的青中人一样,信念坚定、信心满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