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走进安康广袤的农村大地,一条条水泥路交错纵横,逶迤延伸,如丝带般缠绕山间,在崎岖蜿蜒的大山里,串起了一片片沉寂的大山和一个个村庄,打破了农村自然封闭的状况。
记者从市交通局了解到,目前全市92%的行政村已通上了水泥路,230余万农民群众告别了“出行难、运货难”问题,村道不再难行,信息不再闭塞。但是谁能想到,2006年以前,全市的通村水泥路覆盖竟不到1%。短短四年多时间,我市累计投资35.7亿元,建成通村水泥路10400余公里,而这期间全省建成通村水泥路6.3万公里,我市建设里程占全省的六分之一,位居全省第一。
通过几年多的村道建设实战,我市造就了可歌可泣的“三大精神”之一——“村道精神”,成为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安康突破发展的精神食粮和文化大餐。
抢抓机遇谋划希望路
地处秦巴两山的安康,整个地貌呈“三山夹两川”态势,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农村公路路况差、等级低,晴通雨阻,点多线长面广,是我市农村公路面临的现实。“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没通水泥路之前农村落后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全市2000多个行政村大部分存在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的现状。
同时,我市境内绿色食品、矿产、旅游资源丰富,盛产药材、丝绸、茶叶、木耳、板栗等农产品,由于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必备的运输条件,使许多农副产品白白损失在地里,不能变成群众所需的“票子”,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群众致富的步伐。改变“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隔山能讲话,半天把手握”的局面,是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农民们的世代梦想。多少年来,广大农民群众一直期盼着能有一条条使他们奔向殷实、富裕生活的希望之路。
大山在呼唤,村民们在期盼。2006年,机遇就在企盼和追求中不期而遇,承载着父老乡亲殷切期盼的全市通村水泥路建设拉开了帷幕。
2006年,市委、市政府抓住中省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政策的大好机遇,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社会经济实现突破发展的“引擎”。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通村公路建设的意见》,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政策保证。并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减轻群众修路负担。
通村公路建设期间,省级各位领导先后多次到安康调研、指导交通建设工作,全方位鞭策鼓动,打气加油;省交通厅、公路局作出了全省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两个决战”在安康的决定,为安康突破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万年难遇的发展机遇。
为了把农民增收的路子铺到家门口,彻底改变农村公路建设基础薄弱、通行能力差的现状,全市上下紧紧抓住建设通村水泥路的有利契机,抢前抓早,积极行动,谋划着一条条希望路。
突破障碍筑就连心路
特殊的自然条件,决定着我市通村水泥路建设必定是难啃的“硬骨头”,且不说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许多村道必须穿越悬崖峭壁,随处都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面对施工难度大、山路陡且险,建材运输不方便等诸多困难,广大干部群众在各种复杂的地理条件下展开了一场场大会战,破解了一个个障碍困难,上演了一幕幕“愚公移山”式战天斗地、移山开路的现代神话。
为早日建起一条条“连心路”,珍惜中、省加快农村公路发展的政策机遇,全市把通村水泥路建设作为事关新农村发展、改革、稳定的全局性工作来抓,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头号工程牢牢抓住不放松,对实施的建设项目,逐路、逐项目落实了包抓领导和责任人,把项目进度、质量落在实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