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卫,男,1961年生,初中文化。他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却怀揣远大理想,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陈宏卫出生在城关镇红二村,成长在红二村,他深深地了解农村的贫穷和落后,他也知道造成贫穷和落后很大的原因是由于交通的阻隔造成的。红二村是个贫困村,村前通往外界的小路年久失修,到处坑坑洼洼,每逢阴雨天,路面泥泞不堪。多年来,村民一直想修一条村级混凝土公路,但因为村级经济薄弱,梦想不能变成现实。陈宏卫亲眼看到父母及乡邻们由于全村与外界唯一联系的羊肠小道崎岖难行,山中丰富的野生资源无法运出,外界的生产生活资料运输回家十分困难,村民喝水要每天早上一点钟赶早起床,到几公里外山腰小水坳挑,一担水要花上一个上午的时间;没有电,村民只能点着煤油灯过日子。村民的西瓜大丰收,却只能烂在地里,因为运不出去。花一天时间砍的一担柴要花一天时间挑下山,却只能卖3元钱,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始终在贫困线下。
看着乡亲们饱受交通不便的苦楚与辛酸,陈宏卫心里涌起一股悲伤,他暗暗下了决心,长大后要想尽办法为大家修路,改变农村的贫困和落后,让乡亲们多挣钱,挣大钱,2006通村公路建设拉开序幕,得知消息的他立即从山西回到了老家,此时的他已经在外打工多年,通过几年的辛苦打拼,自己积累了一定资金毅然回到家乡,他的举动朋友们大惑不解,他却说我自己富裕了,不能忘记了家乡的父老乡亲。
回到家乡的他自己请来交通局技术干部选择修路路线,由于红二村属于贫困村,人均收入较低,而开挖路基工程量十分的大,部分路段属于岩石段需要爆破,面对如此大的工程量,许多人都无奈的摇头,妻子更是劝他适可而止。面对压力他深刻地认识到修建村级道路的重要性,要想富先修路,只有路通畅了,才能使广大村民真正富裕起来,实现大家多年的梦想,为此他暂停了在山西煤矿蒸蒸日上的事业,回到家乡全力以赴的扑到通村公路建设中来,为了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他首先拿出了自己准备购买货车的4万元第一个捐了出来,同时他多方联系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亲戚朋友并对他们做工作,请求他们捐资捐款,同时为了节省修路开支,他全家人都上山出劳力,风雨无阻,正是在他的感召下,短短时间全村共计捐款20万元,正是在他的带领下,仅3个月完成了标准的3.6公里的村级道路路基,正是在他的积极争取下红二村村级道路列入2007年计划硬化指标,顺利完成了水泥硬化。
但他并没有满足,因为他知道村级道路“建设是发展,管理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他首先不断完善路肩,并自己花钱买回了小树苗栽植在道路边,在他的带领下,如今的红二村道路整洁,路肩、回车道齐备,行道树整齐的栽植在两边,红二村的农民正踏着希望的道路努力向前实现自己致富的梦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