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初夏,深处秦岭腹地的宁陕县已是青山涌绿,溪水吟歌,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家住汤坪镇华严村的69岁彭启厚老人一大早来到镇上信用社查看4月份的养老金下发的情况,当60元养老金发放记录打印在他的信用折子上时,老人的脸上流出了踏实的笑容。
像彭启厚这样免费享受养老政策的老人,宁陕县有9020人,老人们每月按时享受着至少60元的养老金。因此,“养儿防老,不如参保”成为了该县田间地头的一句佳话。该县是全市唯一县作为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自去年10月启动实施以来,在7个月内实现了16-59周岁的适龄农民参保率达90%的好成绩,收缴保险费达347.91万元,60周岁以上的农民基础养老金已全部发放……
那么,这一佳绩是如何取得的呢?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走访。
情系民生 赢得破题的良机
宁陕县属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农业人口5.9万人。其中,16-59周岁的适龄农民41700人,60周岁以上农村人口9020人。近年来,虽然农村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许多农户手头并不宽裕。因此,农民养老成了一大难题。
然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中小学营养计划、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等民生项目能够在一个财政收入不到3000万的贫困县相继实施了,为什么不能启动新农保制度来解决农民养老问题?
为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沐浴和谐阳光的温暖,宁陕县委、县政府再次采取压缩财政支出、节约财政资金等办法集中财力,拟破农民养老难题。县委书记陈伦宝说:“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尽管财力有限,宁可缓办其他事情,把其它支出压下来,也必须下决心、想办法解决好农民群众的养老问题。”
基于这一考虑,宁陕县于2008年8月就抽调专人开展新农保调研工作,对全县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缴费承受能力及县财政投入能力进行调查测算。全县农业总人口达5.9万人,除应征兵役人员、在校学生外,符合参保条件农民达32942人,其中45到60周岁农民9591人,16到45周岁农民23351人。测算分析认为,县财政和农民群众基本能承受财政补贴和个人缴费,农民群众有一定的积极性。
2009年初,宁陕县作出了开展新型农村社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决定,在年度财政预算中预算316万元来保障这项工作的实施。
接下来,县委书记陈伦宝、县长邹成燕带领县人劳局负责人多次到省、市人劳保障部门汇报,争取列入国家新农保试点县。县上组织相关人员到宝鸡市凤县考察参观的同时,进一步深入各乡镇和农户进行调研,结合县情实际制定了《宁陕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宁陕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实施细则》等相关政策,制定印发各种表册、宣传册,开展新农保政策宣传。成立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中心,建立新农保机构各项管理制度,主管全县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管理和发放工作。
9月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省政府于9月6日召开了全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前期富有成效的准备工作,加之积极努力的争取,宁陕县作为全省11个国家级试点县之一参加了这次会议,成为安康市唯一一个被初步申报为国家新农保试点县的县。
多方联动 办好实事的关键
2009年9月21日,宁陕县召开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动员大会。这次由县四套班子、各乡镇、县直相关部门、各村“两委”的领导参加的会议,规格高,声势大,当地舆论广为关注。
“这体现了县委、县政府推进这项工作的坚强决心,”宁陕县常务副县长唐新成向笔者透露,“在我们这个山区县搞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参照,一切要靠我们去探索。因此,这不是劳动保障部门一家的事,必须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多方联动,形成合力,才能把好事办好,确保试点工作成功。”
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该县为了强化对试点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和专职副书记为副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责任副组长的新农保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全县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书记直接挂帅,行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机制和财政、金融、民政、残联等17个部门为成员的协调落实机制。全县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坚持层层签订新农保责任书,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年度目标任务全部细化分解到各乡镇和行政村,落实到人,构建了乡镇领导包片主抓,村党员干部包组、包户、包人的工作格局。
为了把新农保工作尽快落到实处,县上抽调了14名县级领导和500多名干部组成驻乡镇、村组工作组,由17名县级领导带领60多名干部组成三个巡查组和14个指导组,督促指导各乡镇、村新农保工作的开展。在此期间,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新农保工作,解决出现的问题。保证了新农保工作顺利推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