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申请,市政府授权市科技局推荐,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针对我市秦巴山区防汛实际,自主研发的“安康市防汛预警系统开发与应用”在被市政府授予2009年全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后,又被省科学技术厅列为省级科技成果。
“安康市防汛预警系统开发与应用” 项目是安康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针对我市山洪灾害成灾快、防范难的特点,紧紧抓住“避险”这一多年防范山洪灾害的有效方法,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在第一时间将水、雨、汛情等信息送到乡镇、村组基层负责人及受威胁人群手里,做到及时预警,确保在山洪到来之前做好人员及财产撤离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项目在广泛收集整合各类水雨情信息,建立防汛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发预警系统,实现了对数据进行收集、查询、分级、预警发布等功能,充分利用信息分级自动预警技术等该项目创新研究成果,确保防汛信息在第一时间传递到基层防汛责任人和受威胁人群手中,为防抢撤和紧急避险赢得了宝贵时间。系统在2009年汛期的试运行中,对我市各地出现的283场次强降雨均有响应并准确预警,及时向乡镇负责人、村组院落责任人以及危险区域住户发送预警信息2万5千余条,挽回经济损失达4300余万元,并实现了多年来汛期人员“零伤亡”的目标。
据悉,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市处于多雨期,全市雨、水、灾情呈现出暴雨场次多、强度高,汛情发生早、来势猛,受灾范围广、损失重的特点,特别是山洪灾害几乎每年汛期都有发生,2000年紫阳县联合乡、瓦庙镇“7.13”洪灾,2002年宁陕四亩地镇“6.9”,2003年宁陕县城“8.29”洪灾,2007年岚皋晓道乡、汉滨区大河镇“8.7”洪灾,不仅给当地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而且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做好山洪灾害预警防御始终是我市防汛工作的重点,市委、市政府在推进突破发展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新形势下,对做好防汛减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从2007年开始在全市防汛系统开展防御山洪灾害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活动,组织有各方参加的研讨交流会,形成了10万多字的调研文集,认真总结了我市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深刻吸取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乡自为战、村组自救、预警到户、责任到人”山洪灾害防御机制,以推进乡镇防汛机构规范化和市、县防汛预警信息系统建设为抓手,通过人防和技防相结合手段努力提高山洪灾害防御水平。 山洪灾害的成灾快、防范难特点,决定了防御山洪灾害的有效方法在于避险,而有效避险的前提是水、雨情信息的及时获取。市、县、乡信息传递因机构完善、通讯便捷,可在较短时间完成,但要把信息从乡镇传到村组、院落和受威胁人群,往往无法保证,多年以来一直是防汛减灾工作的难点。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紧扣这一难点,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成功主持研发并完成“安康市防汛预警系统开发与应用”项目,确保了防汛信息“预警到户”,有效破解了防汛信息 “最后一公里”传递难题,降低了灾害损失,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