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平利 > 正文内容

    平利:乡土“小能人”助推“大产业”

    作者:张德全 时间:2010-05-27 10:01 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收藏 打印

      平利县把抓乡土人才工作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近年来,围绕省委提出的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通过挖掘培养、树立标杆、辐射带动,使散兵游勇、各自为政的“小”人才凝聚成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充满活力的“大”人才队伍,人才和科技覆盖各个产业,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目前,平利已有一支3895人的乡土人才队伍,他们成为引领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不仅实现带头致富,也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发挥着关键性作用。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44元,增长26%;仅茶饮产业一项,实现产值3.7亿元,增长20%,乡土人才的作用凸显。

    强化培训让乡土人才“亮出身份”

      平利地处秦楚交界地,独特的自然风貌孕育了茶、漆、桑、麻、果、药等各项绿色生态支柱产业,也涌现了不少“能人”和“专业户”。如何发挥乡土人才的辐射效应,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平利县把培训作为突破口,通过掌握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动规模化生产发展。
      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对包括农村党员干部在内的各类种养能手、致富带头人、能工巧匠等进行调查摸底,分门别类建立乡土人才库,实施动态管理,目前已选拔入库的各类乡土人才3895人。县委组织部会同人事、农业、科技等部门,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县委党校、职教中心等阵地作用,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大中专学历教育等,多渠道对乡土人才进行培训,先后举办农村干部、党员、产业大户及群众培训123期17442人(次),组织县内有代表性的致富典型外出参观学习1200余人次;每年对乡土人才进行一次职称评定,先后有1537人获得农民技术职称。

    政策扶持让乡土人才带头致富

      覃春兰制作腊肉的手艺远近闻名,在县上的支持下,成立了平利县兴兰食品有限公司,生意前景看好。当她扩大规模陷入资金困境时,县长拍板扶持5万元,县委组织部部长协调解决工厂到主干道路的修缮问题。现在的覃春兰已经变身为拥有酒店和工厂的致富带头人。她还先后荣获陕西农村杰出人才、党员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被推举为村党支部书记。覃春兰激动地对记者说:“有了县上的政策扶持,才有我的幸福生活。”
      拥有过硬专业技术的乡土人才干劲十足,平利县政府适时推出激励扶持政策,鼓励他们带头致富,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开办农业龙头企业。为激发他们的创业积极性,出台《平利县农村实用人才管理办法》,推动土地资源向大户集中,解决了165个产业大户扩大规模用地的问题,为108个大户协调资金656万元购置茶叶、绞股蓝等加工设备。

    搭建平台让乡土人才带动致富

      人才就是生产力,这是平利县在加强乡土人才建设中感受最深的。县委、县政府搭建平台,让他们从带头致富,到实现带动致富,形成规模化产业链,达到富裕一方的效果。
      平利在推行“支部加协会”工作模式过程中,引导以村上干部、产业大户为主的优秀乡土人才,在产业协会中挑大梁,推荐优秀乡土人才通过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在发挥“双带”作用的同时,还积极为村上和周边群众办实事好事。产生的216个协会会长,580个村干部,带动了上万农户,加快了主导产业建设。长安镇中坝村茶叶大户田珍采取让利扶、包销帮等方式,带动856户群众务茶,户均增收5000余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李丹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晚上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晚上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温馨提示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安康市人民政府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