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地处南北过渡带、东西结合部,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林特产品种类繁多,素有茶乡、蚕乡、桔乡、药乡、漆乡之美称。 “十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陕南突破发展战略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绿色产业、实施突破发展战略,按照县委、县政府“高山药材、中山魔芋、低山茶”富硒特色产业发展布局,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生物、富硒资源,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政策机遇,在扎实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长江防护林和汉江绿化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同时,坚持以培育产业大户、专业村、重点乡镇为切入点,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止2009年底,全县建成林业产业基地101.88万亩,农业人均3.2亩,基本形成“中低山茶桑油桐和柑桔,中半山耳菌核桃和板栗,中高山木本药材和生漆”的区域特色立体林业产业格局;全县林业生产总值达到2.8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2%;林业总收入达到8.3亿元,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达到1567.7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全县林业产业总收入达到6.56亿元,农民人均突破2000元。
富硒茶产业突破发展。1977年开始大力发展茶叶,至1999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10万亩。近十年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实施,通过推行强村大户带动、加工企业与农户联营等战略,淘汰了2.8万亩湖南群体种劣质茶园,新建7万亩福鼎大白毫良种丰产茶园和1万多亩紫阳当地良种茶园,2009年底茶园面积超16万亩,茶叶总产近2500吨。茶叶总产值突破3.6亿元。
蚕桑产业稳步发展。1980年开始大力发展蚕桑,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加快了发展进程,到2005年全县桑园达到6.5万亩。2006年以来连续四年实施国家、省“东桑西移”工程蚕桑基地建设及其成果巩固项目,新建优质桑园3.8万亩, 2009年底桑园面积逾10万亩。2008年发蚕种7.6万张、产蚕茧2978吨、蚕茧收入5956万元,为历史最高水平,比2006年分别增长49%、69.23%和62.53%,增幅居全市首位; 2008年全县产蚕粪3800吨、桑枝6840吨、残桑2.28万吨、桑椹3500多吨,为富硒食用菌生产和洪田富硒桑椹果醋饮品规模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2010年春蚕发种3.1万张,超计划3.33%,同比增长29.17%。平均张产茧达40公斤,收购价格高达32元/公斤,平均茧价30元/公斤。全县春茧总产达1240吨,同比增长24%;春茧总收入达3720万元,同比增长86%,全县4万户蚕农人均增收102元,成为上半年农民人均增收最多的项目。
水果产业发展稳中有进。1980年开始大力发展以柑桔为主的水果产业,1986-1998年通过实施汉江移民库区经济开发和世界银行贷款扶贫项目等新发展柑桔3万多亩。1999年以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汉江(大瀛湖)绿化治理和省果业项目,新建水果基地1.3万亩。2009年底全县水果园面积4.6万亩,其中柑桔3.7万亩,小杂果0.9万亩。水果常年总产量3000吨,其中柑桔2500吨、小杂果500吨。
药油干果菌产业发展加快。近十年来结合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汉江(大瀛湖)绿化治理工程实施,累计新建药油干果菌产业基地6万多亩, 2009年底全县药油干果菌总面积达到69.72万亩(木本药材林10万亩、油桐7万亩、生漆5万亩、黄连木2万亩、水冬瓜1.2万亩、板栗14.5万亩、核桃林2.22万亩、食用菌林26.3万亩、竹林1.5万亩),林业后续产业产值达到5007万元。
森林旅游业发展快步跟进。近十年来县委和县人大、政府、政协高度重视森林旅游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县上成立了旅游业管理机构和旅游文化公司,县级有关业务部门和民间人士纷纷介入生态旅游行业,水上一日游、水上娱乐、水上游船等一批旅游项目陆续投入运营,“仙人洞”紫阳真人宫建成运营,名人纪念与正常宗教活动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新的旅游活力。随着富硒资源的深度开发,以紫阳茶乡民俗风情游、汉水风光、富硒茶生态观光园为主的旅游产品和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不断产出,擂鼓台森林公园建成开放,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全县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综合收入8000万元以上。
林业种苗产业巩固提高。1990年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启动后,以大户为载体开始发展林木种苗产业。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后,种苗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止2005年全县培植育苗大户23家,加上县中心苗圃,年育苗面积达2500亩,育苗品种达22个,年产苗量5700多万株,实现了本县造林苗木自给有余,农民年林木种苗收入400万元以上。2005年后育苗面积稳定在1200亩,产苗3000万株。
紫阳县推进林业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在指导思想上,把林业发展从以林业生态建设为主转移到管护与造林并举、突出成果巩固、以抓林业产业发展为主上来。各级党委、政府高把林业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县委、县政府把主导产业发展纳入乡镇、部门年度综合考核,重奖先进单位和产业大户,激励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
二是实施产业化经营。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县、乡镇都注重了机制体制制度创新,发挥其催化剂作用。富硒茶产业,县上组建了茶叶总公司和行业协会,建立了若干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实施了茶叶原产地保护,统一了商标品牌,实施了规范化管理。蚕桑产业,通过改制和招商引资,建立起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龙头企业—康洪茧丝有限公司,公司通过实施国家、省“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实行保护价收购鲜茧、扶持优良簇具推广,与蚕农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水果产业,县政府批准创建了果品公司,公司联系了基地和农户,建设了保鲜库,注册了“紫真”牌产品商标,规范了产品包装。其他产业发展也不同程度地建立了利益连结机制。
三是典型示范引导。2004年以来全县围绕林业产业发展,扎实有效的实施了领导和科技人员抓点示范工程,止2009年县、乡镇两级共办示范点70多个,示范面积达5万多亩。精品茶园、蚕桑产业、柑桔产业、厚朴基地、油桐基地、板栗改造等示范样板,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林业产业发展。
四是项目科技支撑。县上把林业产业发展与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丹保工程和扶贫新村建设、以工代赈等重点项目实施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围绕省力、降本、提质、增效,通过加强培训,派出科技特派员下乡蹲点指导,推广了一大批林业产业实用技术和新品种、新设备,提高了林农素质和林业产业发展水平。
五是强化检查督促。县委、县政府把经常督察和定期检查作为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由县督察办、考评办、林业局组成若干督察组对林业产业发展巡回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目前全县正在按照“稳步发展蚕桑产业,突破发展茶叶产业,大力发展生漆、油桐、木本药材、板栗、核桃、柑桔水果等产业,加快发展森林旅游和林产品加工业”思路,加快全县林业产业发展步伐,努力实现兴林富民目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