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安康要闻 > 正文内容

    洪流里的生命壮歌——追记平利县抗击洪灾英勇殉职的村干部舒兵

    作者:来庆琳 胡才东 时间:2010-07-26 11:28 来源:安康日报 字号: 打印

       一双双泪眼,一阵阵哭声,一条长龙似的送葬队伍在满目疮痍的山岭间缓缓穿行……
      7月21日,平利县洛河镇莲花台村一个名叫“拖板沟”的小山村笼罩着悲痛的气氛,200多名父老乡亲顾不上受灾的家园,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挥泪送别在此次抗洪救灾中英勇殉职的“好组长”舒兵。
      

    “他是为了我们才被洪水卷走的”
      

      “那天要不是老组长及时帮我把人撤到后山上,我这一家5口都会被泥石流活活埋掉,他是为了群众的安危才被洪水卷走的呀!”莲花台村一组村民高文奎回想起几天前那惊心动魄的一幕禁不住失声痛哭。
      从7月16日开始,倾盆暴雨一直下个不停,到18日下午5点多,高文奎发现房前河沟里的水咆哮如雷,屋后的山上也是积水成溪,正在惊慌失措时,组长舒兵来到他家。舒兵查看了房屋周围的情况后急切地说:“老高,这房子不敢住人了,你们马上撤到后山上,不然会出大事儿!”高文奎放心不下圈舍里的20多头猪和家里的粮食衣物,死活不想撤。舒兵瞪着布满血丝的眼睛,扯着嘶哑的嗓子喊道:“水火无情,人命关天,再不走就来不及了!”高文奎这才带着家人迅速撤到山顶。半小时后,高家屋后近千立方泥石流奔涌而下,三间房屋和养猪场瞬间无影无踪。
      这次特大洪灾中,像高文奎这样在生死关头因为舒兵而化险为夷的村民有24人。拖板沟是两山夹一沟,全村21户、90人全散住在山坡上,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多。7月16日开始,一组所在地拖板沟暴雨肆虐,河水暴涨,造成多处山体滑坡,村道被毁。舒兵白天翻山越岭组织村民疏通河沟、堰道,加固路基、田埂,对危险地带的住户进行转移撤离,晚上打着电筒巡视河沟水位,警示群众注意安全。连续地奋战,加上体力不支,他好几次跌倒在路旁,脸上、腿上、手臂上被荆棘划出道道血痕。
      18日,暴雨更加猛烈,舒兵冒着生命危险走家串户,将14户53人转移到安全地段。转移刚结束,就有7户房屋被泥石流冲毁,其中两户房屋荡然无存,24名村民死里逃生。直到晚上7时许,忙完抢险、转移工作的舒兵才想起自己家里面临的危险。他家邻近河沟,连日降雨致使屋后泥石横流,早上走时,妻子李平翠让他把排水沟清理好,他却连早饭都没顾上吃,一路小跑出了门,留下妻子和一个又聋又傻的妻兄在家。在急匆匆赶回家时,河沟里的水即将漫过半人高的挡水石坎,妻子和妻兄正站在屋后排水沟清除泥石。来不及细想,他一把将妻兄拉进屋,然后跳进排水沟与妻子并肩作战。突然,河沟里蹿起两米多高的洪峰,将他和妻子卷进落差10余米的峡谷里,舒兵转眼间被浪涛吞没。李平翠被洪水冲到20米开外的地方被村民救上岸,因腰椎、手臂等多处骨折,内脏受损严重,于当晚12时停止了呼吸。
      为了寻找舒兵,镇村干部组织群众成立小分队进行搜救,19日凌晨6时,在离他落水处300余米的下游河段发现了舒兵的遗体。“他死得好惨啊,手臂插在一个大树根里,下巴都被乱石打没了……”村民朱吉安回想起这悲惨的一幕泣不成声。
      

    “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舒兵在这条沟生活了40多年,村干部当了18年,他带领群众治理荒山、发展产业、修路搭桥,使全村自然条件最为恶劣的一个穷旮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他倾注了一生的心血和汗水啊!”莲花台村支部书记黄仕兴提起舒兵赞不绝口。
      舒兵的老家在洛河镇六一村,上世纪70年代初,他与莲花台村姑娘李平翠喜结连理,成了拖板沟的上门女婿。这里山大沟深,交通闭塞,世代以耕种为生的村民们散居在山梁沟峁间,过河没有桥,出行没有公路,加上种植结构单一,饱受着贫穷的煎熬。为改变现状,有着初中文化的舒兵挖空心思寻求致富之门,他从山外买来樱桃、桔子、白果等10余种果树苗木栽种在房前屋后,不仅可以补贴家庭开支,6亩品种丰富的果园还成为山里的一道景观;他响应政府号召带头发展烤烟10多亩,家庭年收入过万元,成为全镇烤烟示范大户,并带动全村发展烤烟186亩;他利用路边、坎边、沟边广泛种植桑树,率先推行方格蔟、大棚养蚕等省力化养蚕技术,促使组上掀起兴桑养蚕热;他于上世纪90年代带领村民开山凿壁率先修通了一条可以行驶拖拉机的土路,2007年借助政策机遇,号召村民出资投劳修通了3.5公里的水泥路,彻底改变了这里肩挑背驮的历史。因为他的敢想、敢闯、敢干,带领群众向贫穷挑战,拖板沟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000元左右增长到2009年的2700元,位居全村中上游。
      村民张学军过去是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愿挣,对发展烤烟毫无兴趣,嘴上还挂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好女儿不嫁老汉,好小伙儿不种烤烟”。舒兵偏不信邪,上了他家门:“种烤烟最划算,辛苦短短几个月,经济收入却是种庄稼的好多倍,如果资金、技术上有困难尽管来找我!”苦口婆心终于打动了张学军。在舒兵的指导帮助下,张学军种植烤烟15亩,每年收入2万多元,家里盖了新房、建了沼气,骑上了摩托车,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如今的拖板沟,形成了烤烟、生漆、畜牧三大经济板块,尽管组上地理位置偏僻,远离集镇,但没有一户村民迁出山沟。村民们深有感触地说:“有他这样一个好组长带着我们朝前走,这日子就会越过越红火!”眼下,舒兵在这次洪灾中离他们而去,但是,他为拖板沟群众办的每一件事,却永远镌刻在群众心中。
       

    “他是一本教科书,让我们受用一生”
     

      “父亲今年10月就满60岁了,原计划要热热闹闹地给他祝个寿,没想到这么快就离开了我们……” 舒兵的长子舒波提起父亲哽咽难语。
      据舒波回忆,父亲对待子女非常严厉,平时经常教育他们要诚实做人、扎实做事,要多读书,多学习社会知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父亲很勤劳,种了20多亩庄稼,还搞多种经营,粗活重活一肩挑,从来听不到半句怨言。父亲也很节俭,不论过去还是现在,衣服打满补丁也舍不得扔掉,平时粗茶淡饭,从不贪图享受。父亲很有爱心,小时候尽管家里很穷,只要遇到逃荒要饭的,他总要省下半个馒头或者一碗稀饭来接济别人。这些点滴小事像一本启蒙教科书,滋养着他们兄妹幼小的心田。在父亲期盼的目光中,兄妹俩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两人在西安上完学后,就在那里成家立业。每年只有在春节期间,他们才能回来与父母家人团聚,即便是分多聚少,父亲对子女的要求依然没有降低,总是教导他们要诚实守信、做事勤奋、学会谦让,不能给家人脸上抹黑。
      舒兵的幺弟舒忠是西安外事学院的高级指导师,提起大哥悲痛万分:“大哥是我们家庭的顶梁柱,没有他艰辛的付出,也就不会有我们这些弟妹的今天。”舒兵兄妹七人,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后,舒兵承担起了抚育弟妹的责任。长兄如父,对待几个弟妹,生活上他关爱有加,学习上严格要求,如今,六个弟妹有的在郑州经商,有的在河北开公司,有的在西安工作,他们纷纷走出大山,成就了一番事业,成为父老乡亲们的骄傲。
       面对众多前来为舒兵送行的乡亲,舒忠泪流满面:“大哥在洪灾中为了乡亲们献出了生命,死得其所,我们一定牢记您的教诲,尽力关心帮助父老乡亲,多为社会作贡献。大哥,您安息吧!”
       县委书记何邦军第一时间得知舒兵牺牲的消息后,步行十余里山路赶到拖板沟听完村民们的讲述,何邦军动情地说:“在这次特大洪灾面前,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各级干部挺身而出、迎难而上,成为抗洪救灾的中流砥柱。舒兵同志就是全县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在抗洪抢险中涌现出来的杰出代表,他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保护群众,体现了基层干部冲锋在前、不怕牺牲、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邹亚康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