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河流实行分级管理,中小河流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治理,但长期投入不足,特别是中西部省份这种情况特别突出。有专家认为,实际上我们是在吃上世纪50-80年代河流整治的老本。资料显示,中小河流洪涝灾害损失占全国的70%—80%,死亡人数占全国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2/3。
入汛以来,陕南地区汉江、丹江流域灾害频发,其降雨之多、强度之大、水情之猛、灾情之重,为历年来罕见。截至7月22日12时,陕南三市共177万人受灾,21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因灾死亡人数升至73人,失踪121人,直接经济损失31亿元。
与汉江干流的险情相比,此次陕南洪涝灾害中,任河、月河、岚河、旬河等各个支流的险情更加频发,损失也更为严重。有专家认为,这些中小河流因长期缺乏投入,堤防脆弱,一些河段达不到规定的防洪标准,制约了当地防汛抗洪综合实力的最大发挥。
幸运的蜡烛村
如果没有这300多米河堤的保护,蜡烛村的160多人将遭受重大损失。
蜡烛村位于岚皋县城以北20公里,村后是岚皋县的风景区蜡烛山,村前就是发源于大巴山北麓的岚河。
岚河是汉江南岸一级支流,岚皋县境内全长153公里,流域面积2138平方公里,属于中小河流。
据蜡烛村支书李延安介绍,蜡烛村河段本来有一段护堤,去年因水灾被冲毁。去年底,县水利局通过争取项目,在蜡烛村河段重新修建了300米长的河堤,今年6月工程通过验收。
“堤刚修好,洪水就来了”,李延安说,“大家都说坏了坏了,才修好的河堤,肯定经不起这么大的洪水。”
7月16日至18日,岚皋遭遇持续强降雨。7月18日,每小时降水40毫米,岚河水位猛涨,洪水漫过了岚河蜡烛村段堤顶。
村支书李延安一边紧急转移群众,一边担心着这段河堤的安全,“这次洪水是50年一遇,我们村的河堤是按照30年一遇的标准修建,如果当时河堤有裂缝,马上就会被洪水掏空”。
幸运的是,河堤经受住了这次洪水的考验。村民们说,没有这段河堤的保护,这次大洪水会冲跨堤边的公路,进而涌入村庄,后果不堪设想。
岚皋县水利局副局长潘文说,这段河堤虽然成本不高,但防洪减灾效益明显,今年县水利局希望把这里的河堤继续加长,发挥更大效益。
然而,对几十里之外的盛洪田来说,则没有这么幸运了。盛洪田住在城关镇四坪村甘竹坝,他的房子紧靠岚河,为了保护住宅和农田,几年前,他自费在墙基和田基修建堤防。7月18日,虽然经过蔺河水库的调峰后,流经盛洪田家的洪水仅为5年一遇,但岚河水还是掏空了他家河堤后面的砂土,表层的石块“马上就塌了”。
“限于各方面因素,群众自发修建的护堤标准很低,有时没有标准”,一位水利专家说,“中小河流的堤岸修护,对于沿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极其重要,相关部门应更多地关注它。”
中小河流防洪基础设施薄弱
据岚皋县水利局副局长潘文介绍,岚河源头森林集中连片,流域内森林资源也很丰富,人口密集、土地肥沃,是岚皋县的粮食主产区,集中了全县60%以上的工矿企业。岚河流经岚皋县城关镇、佐龙镇等6个乡镇,这些乡镇共计8万多人,耕地面积近12万亩,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0%。
然而,岚河的防洪现状却不容乐观。
岚河岚皋段河堤最早建于上世纪60年代,主要是保护靠近河边的集镇和河床开阔地段的农田,因受资金和技术限制,各乡镇都是各自为战兴修堤防工程,这些河堤未经统一规划,防洪标准不统一,堤线布置、堤距和堤顶不衔接,防洪能力低。
据统计,岚河已建成河堤14段,全长7.43公里,仅占总防护长度的20%。
县水利局副局长潘文说,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防洪工作,先后多次投资整治河道,已建成可抵御20-30年一遇设计标准防洪堤3段,全长3.58公里,均为浆砌石结构,具有一定的防洪能力。但他同时指出,从需要防护河段而言,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除岚河外,岚皋县境内还有大道河、滔河、洞河等主要河流,它们的防洪现状也令人担忧。此次7•18洪灾,造成岚皋县河堤损毁183公里。
水利专家称,岚河的特点是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特别是河流沿岸的集镇和粮食生产基地的防洪设施少、标准低,甚至部分地段处于不设防状态,遇到一般洪水就可能造成较大洪涝灾害。
大雨大灾 小雨小灾
同属安康市的旬阳县,境内中小河流密布,流域面积1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101条,在中小河流的开发治理上,遇到了和岚皋类似的问题。
旬阳县水利局负责人介绍,旬阳县历史洪涝灾害频繁。据记载,自1985年至今,汉江发生较大洪水灾害18次。1950年以来,发生全县性水灾19次。无论从发生的频率、造成的经济损失,还是导致死亡人员数上看,洪水都是第一位的自然灾害。
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旬阳仅有堤防219.3千米,只占100平方千米以上较大河流河岸线总长(1187.22千米)的18.5%,这些堤防一般只有5-20年一遇洪水的防洪能力,不但防洪标准低,且年久失修。还有大多数临河村庄院落及厂矿企业无堤防保护,抗御洪水灾害的能力就更为低下;旬阳县城防洪尚未形成完整的保障体系,需设防9700米,现仅有1845米防洪堤,且设防标准低,沿江河的14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均未设防。
旬阳县水利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乾祐河流域面积2510平方公里,河长148公里,其中旬阳县境内流域面积为272.33平方公里,河长17.73公里。河流从旬阳县小河镇中间穿过,沿河两岸有大量农田和房屋。
小河镇从解放后到目前,共有防洪堤1.8公里,大都是生产队和农民自行修建,设防标准低,甚至达不到10年一遇的设防标准,其余河段都大部分没有设防,小部分是村民依靠农田基本建设自行修建的。防洪堤设防标准低,缺乏重修资金,大部分不能抵御洪水的袭击。
旬阳约有70%的固定资产、40%的农田、40%的人口在河边沟道边,加强河道的治理和修复,对促进和保证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言而喻。
据了解,至2005年底,我国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的防洪工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基本能防御主要江河常遇洪水。然而,数量众多、分布广阔的中小河流治理总体滞后,仍处于“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局面。
财力不足 人力缺乏
我国对河流实行分级管理,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以国家投资为主,中小河流治理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资料显示,1998年至2002年,中央水利基建投资1786亿元,是1949年至1997年累计投资的2.36倍,但这些资金绝大部分用在了大江大河的治理上,中小河流的整治没有投入多少资金。
“历史‘欠账’太多”,一位水利专家说,“中小河流整治实际上是在吃上世纪50-80年代河流整治的老本。”他认为仅靠地方政府的财力,无法承担中小河流治理的全部任务。
据岚皋县水利局副局长潘文介绍,由于财政薄弱,岚皋县每年用于中小河流整治的资金仅为200万元左右,其中还有省市提供的一半资金。
安康市一位政府人员说,安康1区9县基本上是农业县,财政本就比较吃紧,根本拿不出钱来搞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就是能从财政挤出部分资金,也只能用于应急工程。
岚皋县为国家级贫困县,去年全县财政总收入1.15亿元,扣除上缴国家部分,由县上支配的仅有3516万元。
岚皋县水利局副局长潘文说,所谓的“应急工程”,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里有问题就突击去治理哪里,缺乏系统的治理方案,难以有效指导河流的治理与保护,进而造成恶性循环。
除了缺乏财力,人力资源不足也是造成中小河流难治的因素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财力困难的情况下,广大农民投工投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0年,共完成土石方数千亿立方米,年完成土石方达170亿立方米,大致相当修筑了上千个万里长城。
2004年国家减轻农民负担,取消了农民参加兴修水利的两工 (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制度,群众投劳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和组织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对河道治理的投劳日趋减少。据近几年统计,农民投工只相当于以往的1/4左右。而地方政府受财力限制,配套资金无法落实,变相减少了农田水利的投入。
与其让洪水造成损失,不如弥补水利欠账
陈习理,陕西省水利厅防汛指挥办公室副调研员。据他介绍,针对中小河流治理的问题,水利部、财政厅等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应对。2008年以来,中央开始重视中小河流治理问题。健全中小河流分级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的职责,将责任主体分解到各个河段,并建立考评与奖惩制度。
2009年,中央财政专门设了中小河流整治资金,还做了全国重点中小河流的整治规划,今年又专门设立了一批试点。
按照计划,国家将对分布在1700多个县、流域面积在200-3000平方公里、保护人口和耕地面积较多、洪涝灾害发生频繁的2200条中小河流(段)进行系统治理,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
陈习理说,根据水利部、财政厅印发《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的精神,我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共计56个,其中按照三年(2009--2011)试点建设要求,我省中小河流治理试点建设项目共计25个。“目前,25个试点建设项目已经全部完成了初步设计编制”。
据了解,2009年,我省启动了包括西乡县牧马河流域集镇防洪工程等4个项目,涉及我省4市4县,治理河段总长22.76公里,计划新修提防8.89公里,加固堤防10.73公里,新修护岸12.46公里,加固护岸1.28公里,概算总投资979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7000万元,占总投资的71.5%;其余2793万元由省级专项资金安排,占总投资的28.5%),建成后,可有效保护13个乡镇的3.22万人、5805亩耕地及其它基础设施的防洪安全。截至目前,中小河流治理2009年4个项目已经落实到位资金8395万元。
水利专家称,一条河流往往流经多县,在各县的重要性分布不均,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整体规划,从河流上游开始进行综合治理,先保护人口和农田,进而实行其他的治理,一年不能实施就分批治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