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围绕“六优”党组织、“五带头”党员争创要求,进一步整合乡镇资源,转变乡镇职能,创新工作模式、改进服务方式,着力打造行为规范、勤政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促进了全县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率先突破发展。
优化机构设置,建设服务型政府机关。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减少机构设置层次、实现组织机构扁平化的思路,打破过去工作模式,突出服务发展职能,对乡镇内设机构和“七站八所”进行了重设和理顺,按综合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主导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分类组建了新的乡镇工作机构和服务机构,对过去设置重复、职能交叉、错位越位的机构进行撤销,把业务范围相近、工作性质相似的机构组建合并,把业务单一、工作量相对较少的机构进行挂靠,形成了乡镇机构职责清晰、目标明确、统一管理的新格局。目前,全县15个乡镇机构全面进行了重新组合,除垂直管理的机构外,统一划分为党政综合管理和经济社会服务两大块,主要设“一办五中心”,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产业服务中心、创业就业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中心。经过积极合理的调整,全县乡镇内设机构由原来的150多个减少到100多个,每个乡镇平均设置6到7个,减幅达三分之一。乡镇工作力量已明显集中向产业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服务方面,全县乡镇定编的干部职工中,除130名领导干部外,281人从事综合管理,643人从事经济服务,分别占30%和62%。
整合人力资源,培养技能型乡镇干部。转变乡镇职能,核心是促进乡镇干部转型。在改革实践中,坚持因事设岗、因岗定人、竞争上岗、双向选择,遵循“1+1>2”的整体效能最大化原则,在岗位设置上实行“大岗位、多职责”的做法,即把业务工作相近、工作性质相似的岗位整合编组成合作型的大岗位。每个干部在担负两项主职的基础上,同时熟悉或了解相近岗位的其他职责,做到多职并重,一人多能,岗位互联,实现细分工大合作,实现干部能力的“归口”和人才特长的“归类”。在此基础上,依托石泉讲堂、党校函授、国民教育、党委书记讲党课等教育平台,采取集中培训、现场观摩、外出考察、跟班学习、院乡结合(大学与县乡联合培养)等方式,大规模培训干部,强化技能培训,促进了干部的知识转型、素质转型、能力转型。目前,全县建立了按需施训、分类施教制度,编写了《乡镇干部必读》,和《乡镇干部实用技术手册》,乡镇干部人手一册。组织开展了以农牧、林果、水利、财税、司法、劳务、人口与计划生育七个比赛项目为重点的乡镇干部服务技能“大比武”活动。县委集中对596名乡镇干部进行了全员培训,委托省行政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43名乡镇干部进行了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组织80名乡镇干部到江苏、山东、杨凌等近20个市县学习考察,先后邀请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韩骥、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刘国靖等国内知名专家作客“石泉讲堂”,累计培训乡镇干部900余人次。
转变服务方式,实行代理制便民模式。针对广大群众进城入镇“办事难”、“办事慢”、“办事不方便”的问题,各乡镇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大厅,优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完善“一门受理、协同运作、限时办结”制度,并在乡镇机关开展效能革命,创造性地推出“便民服务代理制”,转换干部角色,让群众动嘴,干部动腿。各乡镇采取“双推双培”的方式,严格遴选代办人员,建立健全县级便民代理大厅(窗口)、乡镇便民代理中心、行政村便民代理室、村民小组便民代理点四级代办网络,本着“只要方便群众就办、只要群众授权就代”的服务原则,将行政审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十一类事项纳入代理代办范围。建立首问负责制、承诺办理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考核奖惩制五项代办制度,实行服务内容、办事程序、收费标准、政策依据、服务电话、工作人员情况“代办六公开”,探索出“符合条件立即办,材料不全帮助办,外来投资优先办,重大项目联合办,多方管理协调办,上报审批跟踪办,群众有难上门办,深入基层主动办”的服务模式,进一步精简了审批环节,压缩了办理时间,提高了办理效率,群众办事“只跑一趟路、只说一次话、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只办一次了”,大大方便了群众办事,展示了党和政府的亲和力和新形象。截至目前,全县建立县级便民服务窗口(大厅)14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15个,村(社区)级便民服务室202个,村民小组便民服务点400多个。各级便民平台受理代办事项16662件,其中办理、代办各种证照手续5572件,提供各项政策、法规及就业信息咨询4239件,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兑现农村低保五保资金3446件(次)。饶峰镇新华村妇女杨玲随丈夫李纯祥前往新疆打工喂奶牛,丈夫不幸患了心肌梗塞,住院抢救治疗,当地无法报销新合疗医药费。她们回到家乡正愁着新农合医疗费报销问题,村干部和便民服务代办员得知这一情况,主动上门为提供服务,使她们感动不已。
转移工作重心,推动跨越式突破发展。在乡镇职能转变工作中,各乡镇在五个方面下功夫,促进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一是在产业建设上下功夫。突出区域特色,为农民群众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实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使全县农村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二是在发展劳务经济上下功夫。全县劳动力资源充足,常年绝对剩余劳动力近10万人。依托这一优势,将劳务输转作为乡镇工作中最大的项目来运作,引导和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和农民增收的双赢效果。三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上下功夫。抓住国家财政性建设资金向农村倾斜的机遇,锲而不舍抓项目、引资金、争投入,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四是在培育市场主体上下功夫。坚持把培育市场主体作为全县乡镇职能转变的主攻方向,积极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还培育了一批产业强村和种养加、产运销专业大户。五是在示范引导上下功夫。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普遍采取组建农业产业协会等措施,通过协会给群众做好示范,带领农民进入市场。全县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39个,协会专业门类齐全,通过农协会提供信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有效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目前,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0.3亿元,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5亿元,同比增长16.2%;财政总收入1.44亿元,同比增长30.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达到12666元,同比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3338元,同比增长22.6%。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年年进位,三年进位33位,荣获全省“争先进位”一等奖。全省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现场会在石泉成功召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