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从平利县长安镇传出捷报: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安康北医大及当地产业大户争相与农民签订绞股蓝种植协议,使全镇绞股蓝面积首次突破3500亩。
“揣着订单搞产业,心里更有底。”签了协议的农民们这样说。订单农业、科技套餐和惠民工程的推广,让平利农民,特别是产业大户发展农业胆更壮了,效益更好了。
订单农业——农民种上“放心田”
为减轻农民的市场风险,平利县以优惠政策,引导企业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将生产第一车间建在农田,实现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本优势和资源的有效对接,先后引进了安康正大、北医大、天宝制药等数家大企业,培育出众鑫、龙盛、吾和等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格局。
城关镇龙头村农民吴济礼想种植绞股蓝,又担心市场波动,不敢放开手脚去发展。去年,龙盛公司与他签订了合同,并提供资金、技术、销售等服务,使他很快发展了80亩绞股蓝,当年盈利12万元。
目前,平利县已建成城关、长安、八仙等8个茶叶基地乡镇,种植茶叶10万亩,绞股蓝5万亩,年产值1.4亿元,农民人均增收500多元;发展中药材8.7万亩,1000亩以上的中药材生产重点村30多个。
科技套餐——农民拿上“金钥匙”
前不久,长安镇中坝村农民朱伦安投资10万多元建立了种畜禽养殖基地,每年可为群众提供良种仔猪8万头、雏鸡3万只,成为远近有
名的科技致富能手。“让农民由体力型向科技型转变”,是该县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战略。
平利县建立完善了县、乡、村三级科技培训网点、电化教学点和科技培训示范基地,成立了农业、林业、茶叶、畜牧等23个县级科技学会,组建和恢复了42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协会涉及茶叶、绞股蓝、蚕桑、生猪等16个专业,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科技服务网络。全县1415名农民获得了技术职称,涌现出52个科技示范村、279个科技示范户。
在实施“茶饮产业率先突破”战略中,平利县坚持科技务茶,提高了茶饮产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女娲山牌”系列绿茶,分别荣获西部名优茶和中国保健食品金奖,其中“女娲银峰”荣获全国第五届“中茶杯”一等奖。他们研制的绞股蓝茶、饮料、药品系列产品,先后获得曼谷中国优质农产品及科技成果设备展览会银奖及陕西省第三届技术成果交易洽谈会金奖。去年,该县绞股蓝荣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验收和有机绞股蓝茶获国家认证,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供不应求。
惠民工程——农民有了“靠山”
税费改革后,平利县实行领导干部挂点指导、部门包村帮助、干部联户带动制度,各级干部都要到乡、镇、村蹲点,为农民出点子、引路子、抓票子,解决实际困难。
今年春上,该县许多农户发展养殖业时,在引进良种、建立圈舍、饲料加工等方面缺乏资金和技术。县委书记何邦军和县长陈勇深入八仙、长安、洛河等乡镇搞调研,很快筹措奖补资金106万元,协调信贷资金500万元,同时,抽调200名干部进村入户,每人包抓一个示范村或3至5个示范大户。
去年以来,平利县实行“三个一百”方案,抽调300名干部带薪离职锻炼,即:100名下海经商,100名到村组任职,100名领办产业。长安镇干部汪昌海被选派到该镇金石村任支部书记后,带领群众兴产业、修道路、打水窖、建沼气,不仅还清了村里10多万元的债务,还使村民纯收入达1750元。村民高兴地编出顺口溜:“田成方、树成行、渠相连,道路畅,贫穷山村变了样,汪支书的恩情不能忘。”如今,这一批更加有经济头脑和经营经验的领导干部,正成为农民致富的榜样和靠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