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石泉 > 正文内容

    三年有突破 五年大发展 十年新跨越

    石泉县力抓“八大”重点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作者:王洪宝 时间:2010-09-07 11:50 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打印

           近期,石泉县正式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要求围绕“三年有突破、五年大发展、十年新跨越”(即到2013年,杨柳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5%,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3.5:1;到2015年,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3:1;到2020年,城乡统筹发展的“六个”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5:1)的总体目标,突出坚持规划引领、全域规划、县域统筹、区域突破的方针,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为根本动力,以农民向城镇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三个集中”为基本方法,坚持推进城乡规划、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创业就业、公共服务、市场体系“六个一体化”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市场主力;坚持改革创新、分类指导、注重特色;坚持调动各方、激活内力、扩大开放的原则,注重统筹谋划,狠抓“八大”重点,全面协调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重点一:突出规划引领,科学构建全域规划
         

            以县域为规划对象,打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分割,按照“功能区域划分科学、人口空间布局合理、城乡产业有机对接、公共服务配套完善”及城市内涵、建筑风格、区域特色的要求,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控制性详规及专项规划,高水平做好县城东片区、江南片区、杨柳新区、池河镇、后柳镇等的规划设计。强化规划执行,坚决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确保规划变计划,计划变项目,项目变现实。
          

    重点二:做大做强县城,增强城镇“核聚效应”
          

           扩大县城规模,膨胀县城人口。树立“小县域、大县城”理念,举全县之力做强县城,增强县城发展力和聚集力。重点实施“东延西扩”发展战略,拉大县城骨架,完善配套服务,推进产业向县城聚集,实现集中集约集群发展,提高县城承载力。按照“创造条件、开启大门、畅通渠道、分类引导”的思路,鼓励支持农民进城置房创业就业,聚集县城人口。同时,将池河和后柳两个重点镇作为县城的副中心,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副中心,环湖十万人的格局。坚持以城带镇,以镇促社区建设,促进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群发展、要素集约利用,形成一个中心城、两个副中心、五个重点镇、九个集镇化新社区、百余个农村居民社区的城镇体系和以城带镇、以镇促村、村社共建、梯度推进、整体协调的发展格局。
           提升县城品味,繁荣发展城镇。发挥县城人流、物流、资金、技术、信息流高度聚集的优势,把县城作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龙头来培育。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做强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建设特色街区,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带动城镇产业升级。做大池河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后柳生态旅游、水产养殖、三产服务等优势产业。立足中心镇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培育各具特色的产业重镇、商贸强镇、旅游名镇,做到主业突出,多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通过城镇辐射带动,推进农村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农业效益,繁荣农村经济。
           开发建设城镇,经营管理城镇。健全完善土地管理和开发利用办法,满足城镇建设和发展需要。建立城镇建设发展基金,充分发挥城镇建设投资公司作用。推进城镇建设市场化,放开投资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对城镇进行综合开发。创新城镇管理机制,依法赋予城镇相应的管理权限,鼓励农民成立专业公司参与城镇管理。增强城镇建设推动力。
     

    重点三:兴盛富民产业,增强城乡发展实力
        

           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按照特色化、规模化、合作化、产业化的思路,积极促进农业资源利用向集约化转变,农业生产经营向规模化转变,农业产业结构向现代化转变。加快土地流转,培育强村大户,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突出抓好蚕桑、生猪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西部一流的茧丝绸生产加工基地、陕西一流生态畜禽良繁生产加工基地、陕南优质水产生产加工基地、特色茶果菜生产加工配送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及富硒食品,丰富产品品种,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壮大新型工业,走“工业强县”之路。坚持以全民招商、全民创业为抓手,围绕“内聚外引、工业入园、企业集群、园区配套”的工作思路,切实把县域工业化作为统筹城乡的根本动力。加快古堰、池河工业园区设施配套建设,创新管理机制,优化投资环境,着力培育水电能源、新型建材、蚕桑丝织、生物化工、特色矿产等优势支柱产业,实现园区企业总量、骨干企业、产值利税、城乡就业人数、务工收入“五个增加”。
           繁荣第三产业,保障消费需求。把旅游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精心打造“鬼谷故里•丝绸之源•丹青石泉”旅游主题品牌。全面推进县城、旅游中心镇和旅游重点村及景区接待中心、经济型酒店、乡村旅馆的建设。开发有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坚持“非禁即入”原则,大力发展商贸、现代物流、房产、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培育专业特色市场和龙头企业。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重点四:加快转移农民,给足市民政策待遇
          

           合理布局,有序转移。坚持把转移农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来抓,按照“人口内聚外迁、鼓励进镇入城”的思路,在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框架下,大力实施“山下川、进社区、入城镇”工程,尤其是对地处地质灾害频发地以及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进行优先搬迁,保证大部分农民顺利实现梯次集聚转移。
           探索和完善制度保障,加快推进转移进程。推行“双轨制”管理办法,即在传统的身份证管理制度基础上,全面推行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原则的居住证制度,让农民在“姓农”与“非农”间变换自如;积极探索农民转移后土地、房产、林产后续管理、经营、流转新机制;鼓励帮助有条件的农民举家外迁创业定居;建立健全进城农民在教育、技能培训、医疗、社保、产权、自建房、廉租房承租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平等享受各项权益的政策……按照进城前基本均衡、进城后大体相当、落户后完全一致的要求,配套并给足优惠政策,确保农民进城入镇进得来、留得住,有房住、有业就、有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邹亚康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