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走进安康>游在安康>住在安康 > 正文内容

    想回八仙看看

    作者:覃万森 时间:2010-09-13 08:57 来源: 字号: 打印

      老家在平利县八仙镇。少小离家,一晃已是30多年。但岁月的沧桑巨变,却怎么也抹不掉对家乡的眷念。
      少时常听到这样几句顺口溜:“八仙街,洛河县,平利就是金銮殿,为啥不到安康去,无事不到‘外国’转”。
      旧社会的八仙十分落后,即使是解放后的最初三十年,也仍然是交通闭塞,生活苦寒。父辈们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吃饱,少辈们最美好的向往莫过于“出山”。
      单说那交通。五六十年代,八仙不通公路。县上开“四干会”,干部们是背着铺盖卷步行到县上,路途往返得三、四天。后来平镇公路通车了,八仙这边的人下县就走路到白果坪搭车。从现在的八仙镇所在地出发进韩河,上三十里,下三十里,中间要翻越一座海拔2000多米、近40里地没人烟的韩河梁。当时有人曾编了一首打油诗:“韩河梁上乌云起,xx下县赶路急,怀揣几个烧洋芋,边走边啃很高级”。诗歌是浪漫的,路人是艰辛的。最是那被称为“背老二”的农民,那时的食盐、煤油、农具、布匹等生活物资,全靠人力从外面往山里背。山里的中药材、核桃、生漆等山货特产,全凭人力往出背。
      “背老二”需具备的四得(吃得、背得、累得、饿得),那个惨兮兮的情景,是现在的人所体会不到的。
      六十年代后期县上调集民工修公路,1972年国庆节前八仙镇通了车。通车典礼那天,七个乡的山山岭岭、沟沟岔岔的人赶到镇上看稀奇。据传一个老汉说:“汽车的眼睛放绿光,喊出的声音象牛吼,屁是从肚子下面的尾巴里放出来的”,至今传为笑谈。
      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二十年,八仙的变化才真正算得上是日新月异。公路不仅通到了县里,还修通了西抵岚皋通安康,东接镇坪通重庆的等级公路。1997年又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现在每天都有从八仙直达平利、岚皋、安康的班车。有的先富起来的农户还拥有了私车。据说摩托、嘉陵的数量为全县之最。
      公路通了,经济活了,人们的生活也已开始由温饱向小康过渡。前些年研制的八仙“云雾茶”成为省名茶,曾荣获“陆羽杯”,被载入《世界优质产品目录》走俏大中城市。板石还漂洋过海远销日本和美国。旧社会视安康为“外国”的八仙人,每年走南闯北出外打工的约近万人,有的已在外当了老板。现八仙的子弟,有在中央机关工作的,也有远在加拿大等国外工作的。仅在安康城区工作的,粗略统计有近百人。
      前几天惊喜地接到弟弟的电话,说是从邻居家打来的,今年年初村里就安装了程控电话,电早已用上了,电视也能看到了。
      八仙的变化太大了,虽然父母早已不在了,但悠悠思乡情难断,我是得抽空回家乡看看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李琼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