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在力促在岗党员足时高效学习的同时,采取灵活方式,确保离职退休、病残不便、下岗贫困、读写困难的党员以及流动党员参加教育活动“一个都不能少”。
坚持“四灵活”,让离职退休党员“一个不休学”。灵活安排集中时间、灵活精选学习内容、灵活安排活动行程、灵活搞好后勤服务。
确保“四送到”,让病残不便党员“一个不失学”。学习教材、学习要求、学习资料、学习辅导送到。城关镇4个社区分别抽调8名理论骨干分成4个“送学”小组,把党课上到102名行动不便党员家中,送到病残党员床前。目前已累计送出教材102套,上门送学累计120多学时。
做到“四关心”,让下岗职工党员“一个不逃学”。该县对近200名下岗职工党员切实做到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关心、学习上关心、思想上关心。城关镇4个社区党支部主动与134名下岗职工党员原单位联系,“七一”期间和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始前,安排专人上门入户,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引导化解思想误区,调动了下岗贫困党员的参学积极性。
采取“四措施”,让读写有困难的党员“一个不厌学”。结对帮学,每名支委“帮学”一名读写有困难的党员,激发动力、带动学习;子女助学,协调安排他们的子女作“助教”,以领着读、解释听、代笔写等方式帮助完成“学业”;电教辅学,把专题辅导讲座、专题片、红色影视、赵昌联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刻录成光碟,发放到各基层党组织,由基层党组织确定专人开办“电教课堂”;以谈促学,支部定期召开座谈会,组织他们谈思想、谈认识、谈不足、谈体会、谈收获,搭建平台,促进学习提高。
推行“四张卡”,让外出流动党员“一个不漏学”。联络卡,详细记录流动党员去向、时间、事项、归期、联系方式等,输入信息库,区分情况安排学习进程;提示卡,将各个环节、各项活动的日程和要求写进提示卡,督促、指导流动党员及时就学、参加活动;积分卡,对流动党员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打分,掌握学习进度;反馈卡,定期反馈评价结果,责令学习时数不够、笔记字数不足、学思结合不紧的党员及时补学。
同时,紫阳县还针对主汛期,如何处理“工学矛盾”的实际,坚持以晚上业余为主、正面教育为主、分散小型为主的原则,在第二批参学的25个乡镇党委、6个县直机关党委、215个基层党支部等单位开办了100所党员“夜校”。明确由党委书记(总支书记)担任校长,将每周一到周五晚上7:00—9:00定为集中“夜学”时间;制定了考勤制度、学分制度、补课制度,力求学习对象、时间、内容“不缩水”。同时县委还从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党委部门挑选100名理论骨干,组成“夜校”流动教员团,在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科级党员干部每周一次到“夜校”讲学、半月一次夜访、一月一次夜议、季度一次夜助活动,确保在职党员白天正常工作,晚上开展“夜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