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搜索
安康曲子属民间座唱戏曲,亦称念曲子。据考清代中叶安康已盛行此曲,浪迹江湖的民间艺人,把当地人民群众喜爱的民歌小调编纂加工成套曲的形式,使其成为能演唱且具有故事情节的词文说唱音乐。多为的单自唱,或一人唱众人合,伴奏以三弦为主,辅以月琴、琵琶、扬琴、二胡、笛子等,还有牙子板,碰铃等打击乐,气氛热烈。多在茶馆、酒肆的书场上演出,颇受文人墨客和一些官绅名流的青睐,逐渐进入文人雅士及上流社会的文化娱乐圈,唱词多出自举人、进士、秀才之家,后流传广泛,遍及城乡,平民百姓也竟相仿效,日久相沿,推而广之,便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到民国年间盛极一时,“曲子”不再只是流浪艺人们糊口度日的技艺,而成为广大城乡普遍盛行的文化娱乐形式,在安康、旬阳一带尤为盛行,如旬阳、城关、蜀河、小河等地,每当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乃至饭后茶余,或厅堂,或场院,三四人合作,弹三弦,打小碟,或念白,或唱曲,别有一番情趣。安康曲子演唱分曲牌联唱体和民间歌谣体,据传有108调,不仅每个单独的曲牌有完整性,而且组合联结的曲牌也有头有尾,层次分明。演唱题材广泛,讲究文辞,着力追求诗情画意,流行于旬阳的曲子唱腔,分月背调和正弓调两类,月背调又称“大调”,是曲牌过缀体,有曲牌70多支,唱段多以“月头”起唱,“月尾”结束,中间插用“背弓”“背尾”“慢诉”“紧诉”“三朵花”“银纽丝”“雪花飘”等曲牌,而正弓调是以一曲叠唱多段歌词来演唱叙事或抒情小段,故又称为“小调”,多是借用民歌中的小调,曲牌名称也是小调歌词的内容标题,如“小四景”“放风筝”“忙我郎”“长夜欢”等。以旬阳曲子坐唱的主要剧目有《挡曹》《拷红》《闺怨》《秦琼观阵》《贤士叹汉》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城隍庙的传说---- 金鸭浮舟[ 09-30 ]
下一篇:婚娶[ 09-30 ]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