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年以来,汉滨区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掀起了轰轰烈烈地经济建设新高潮,在国家政策、资金的大力扶持下,全区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汉滨区国民经济在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迈上了新台阶,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9—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由25.9亿元增加到98.1亿元,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11.2%;人均生产总值由2822元增加到9866元,增长了1.7倍,年均增长10.4%。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增长方式逐步转变。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逐步上升,第三产业基本稳定,社会经济结构逐渐由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向工业经济和城市社会转变。特别是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占据全区经济的半壁江山。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3.6亿元增加到51.1亿元,增长了2.2倍,年均增长12.4%,居三大产业发展之最。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优势产业快速发展。2000年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使农业生产的稳步增长。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6.35亿元增加到25.13亿元,增长了3.0倍,年均增长14.7%;劳务输出人数由6.98万人增加到17.15万人,增长了1.5倍,年均增长9.4%;生猪饲养量由50.3万头增加到90.8万头,增长了80.7%,年均增长6.1%;肉类总产量由1.72万吨增加到4.13万吨,增长了1.4倍,年均增长9.2%。
工业化进程加快,支柱产业日益成熟。10年来,汉滨区注重发展工业,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壮大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绿色能源、医药生化、安康丝绸五大支柱工业,提升二产比重。全区工业增加值由4.9亿元增加到17.2亿元,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11.4%;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5%;全区规模工业企业由2000年的42个增加到63个,实际净增21个,尤其是2008年以来,区政府加大力度,多措并举,狠抓了规模企业的培植和扶持,规模工业迅速壮大,2009年全区规模工业企业比2008年增加了12个。
基础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西康铁路、西康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及十天高速、入川高速、襄渝铁路复线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建设,使汉滨成为全国华北大通道的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增强。农村公路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近三年全区共完成通乡油路220公里,通村水泥路2570公里,实现了川道100%、两山90%的村通水泥路的既定目标。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10年来,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推动和国家惠民政策的带动下,城镇职工工资不断增加,各种福利待遇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连年保持较快增长。辖区职工平均工资由5980元增加到28366元,增长了3.7倍,年均增长1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4604元和1017元增加到13268元和336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了1.4倍和2.8倍,年均增长9.3%和10.8%。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更加殷实,人民群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改革和发展的实惠。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国家免去了农业税,随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五保户供养、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燃油补贴等一系列惠民政策,补助资金源源不断地发放到了群众的手中,使人民群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改革和发展的实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