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紫阳县政府会议室高朋满座、喜庆庄严,倍受注目的县城新区开发项目在此隆重举行签约仪式,投资方澳大利亚紫津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将投入建设资金10亿元人民币开这一项目,项目建成后可新增用地500亩,满足2万人入驻。总经理林福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紫阳吸引他们的不仅是项目,更是投资环境。
近年来,紫阳县牢固树立“投资环境就是生产力”和“抓投资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按照“力度再加大,内容再丰富,机制再创新”的要求,深入开展投资环境治理年活动。
从2006年到2009年,该县固定资产投资从10.2亿元增长到20.33亿元,增长了1.99倍。今年前三季度,共启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21个,完成投资20亿元。其中,重点项目开工25个,完成投资10亿元。
四条措施打造良好政务环境——
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对所有的审批环节和收费项目进行全面的清理整顿,先后废止“三乱”项目和条款等796项,减少审批环节377项,规范了执法行为,提高了办事效率。
严格规范收费检查事项,实行“执法检查报备制”和判罚分离、收支两条线制度,坚决制止和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发生。
深化政务公开程序,推行公开公示制,为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简便的审批途径。同时,在25个乡镇全部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实现投资环境问题接访协调“一站式”服务。
坚持政策跟着项目走,从政策上降低招商门槛,营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2009年,全县共减免各项税费120多万元,为企业提供服务资金400多万元。
四大制度为环境建设保驾护航——
实行了“一个项目一名县级领导挂帅、一个部门包抓、一套考核办法、一抓到底”的领导包抓责任制度。截至目前,县级领导包抓重点项目达5个大类50余个,有效促使项目建设快速推进。
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的规定》,实行以“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跟踪服务制、宁静生产制、首查不罚制、责任追究制”为内容的“六项”制度,同时建立了涉外企业案件快查、快立、快审、快结的“四快”处置机制。
出台《紫阳县影响和损害投资环境行为责任追究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了31种影响和损害投资环境行为,对责任追究方式、责任划分和管理权限等做了具体要求。同时,向重点项目派驻监察室工作机制。先后派驻了9个监察室,全面履行行政监察职能,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全程介入重点工程和外资项目的监督检查。
建立每月抽查、季度检查、半年总结、年终考核的检查工作制度,县纪委监察部门会同人大、政协专委会组成专项检查组,采取明察暗访相结合方法,深入乡镇部门以及项目实地,客观深入全面的了解投资环境建设情况,确保项目的顺利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