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季,旬阳县发放蚕种近3万张,鲜茧收入超过1440万元,仅此一项,蚕农户均收入630元。 近几年来,旬阳县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按照“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旬阳”的生态立县战略,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使蚕桑产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政策倾斜建基地
蚕桑是旬阳传统的生产项目,但因不成规模、效益低下,致使没有真正形成产业。2001年,县委、县政府果断作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决定,将蚕桑列为振兴旬阳农村经济的四大绿色主导产业之一,制定了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决心利用三年时间,新建桑园6万亩,使全县桑园面积发展到10万亩。
为了确保目标顺利实现,该县用足用活国家政策,鼓励蚕农兴建密植桑园;对符合退耕还林政策的密植桑园,全部列入规划设计范围,一律享受钱粮补助政策;蚕农年养蚕3张以上需新建蚕室的,国土资源部门从简从快办理相关手续,按临时用地对待,减免一切费用;对育苗1亩以上的农户,县上给予桑种、桑条物资扶持,每亩发给80元或每株0.05元的资金补助;同时,想方设法拓宽筹资渠道,反哺蚕桑产业,将有关的财政资金、工赈资金,小流域治理资金和企业经营利润等多渠道融资引入蚕桑发展,吸取各方投资注入蚕桑产业,放水养鱼,促进发展。
3年来,全县各渠道筹集扶持资金250万元,组织调运良桑穗条25万公斤,调进良桑嫁接体950万株,级外桑苗3800万株,无偿发给育苗户,全县共投入蚕桑贴息贷款近2000万元,优惠政策激励农民兴桑养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加快了蚕桑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几年来,全县共育良桑优质壮苗4000亩,出圃合格桑苗7000万株,新建高质量标准化丰产桑园6万亩,新建和改建规范化专用蚕室6000间;建成4000亩以上基地乡镇16个,“千亩”以上基地村60个,基地建设发展迅猛。
科技推广提效益
为了促进科技普及,推广应用蚕桑新技术,不断提升兴桑养蚕水平,该县很抓各个技术环节:桑树育苗主要抓了良桑嫁接体、带根扦插、级外苗假植复壮等项技术;桑树建园主要推行规范化密植丰产桑园建设技术,着力建设“高效园”;在低产桑园改造方面,普及锯桩芽接技术;在蚕室建设方面,重点推广标准化专用蚕室建设;在养蚕方面,普及省力化养蚕和蚕病综合防治技术;在新品种引进方面,主要引进了陕桑305、嘉陵16号等多倍体良桑品种。近年来,全县共改造老劣桑4万亩,引进扩繁陕桑305和嘉陵16号品种桑1.1万亩,新建标准化蚕室6000间,推广省力化蚕台5800套,方格蔟和塑料折蔟230万片,每年普及蚕病综合防治2万张,全县养蚕张产较过去提高2.4公斤,年蚕桑直接经济效益净增800万元,蚕农真正见到了实惠。
为了有效彻底解决蚕农“技术难题”,该县组建了“蚕桑科技服务队”, 配置了服务网络,健全了产业体系 。在现有干部和养蚕能手中为28个乡镇配备技术员174名,一个县级蚕桑技术服务站、28个乡镇蚕技服务部、100个重点村级服务站的网络体系已经形成。今春,技术服务队在甘溪镇十字岭村抓老劣桑改造18亩,成活率达到96%;在城关镇岩湾村推广综合防病技术,使该村春季发种、产量同比增长11%和50%;赵湾镇金坪村三组罗瑞波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养蚕14.5张,收入过万元。信息、技术、物资“三上门”的优质服务,受到了蚕农的普遍欢迎。
专业组织抗风险
2004年,麻坪镇李家河村一组农民王兆强的5亩密植桑园进入丰产期,全年养蚕16张收入万元;今春,蚕桑合作社按照蚕茧交售量向他二次返利500多元。2004年度,蚕桑专业合作社向入股社员返利超过10万元。
蚕茧价格因受市场影响而上下波动,讲究实惠的蚕农因无法抓住市场“这只手”而对发展蚕桑有情绪:茧价上升时,临阵磨枪,一哄而上搞栽桑,茧价下跌时,怨天尤人,一哄而下毁桑园,这是严重阻碍蚕桑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化解这一难题,确保农民利益少受损失?
旬阳县坚定蚕农“低潮发展,高潮受益”产业理念,从2003年起,组建蚕桑专业合作社,增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由县蚕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牵头,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思路,将一批养蚕大户、技术能手组织起来,将蚕桑生产、技术、经营服务单位及政府和蚕农联结起来,依靠民主管理,建立规范的章程和制度,组建25个蚕桑专业合作社,吸纳入社社员2500多户,入股资金25万元,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23个,其中农民社员在各理事会、监事会成员中超过了半数。县蚕桑龙头企业蚕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在28个乡镇设蚕茧收烘站,负责蚕茧的收购、烘烤、销售和物资供应。目前,“龙头企业+专业社+基地”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抗御蚕茧市场风险能力明显增强,这必将成为推动该县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助推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