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发展“难”!过去,汉滨区人时常要面对这两个字……2010年4月,这个“国家级贫困区”、全省县域经济排名倒数靠前,经济发展在全市的兄弟县中时常垫底的人口大区,却捧回了全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的金灿灿奖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6年的23.06亿元到2009年的45.9亿元,整整翻了一番。在“十一五”的短短五年中,是什么让汉滨破冰前行,逐步摆脱发展困境,实现了华丽转身?
基础建设铺就兴区通衢之路
以前,“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是汉滨农村交通状况恶劣的写照;山大地薄,缺水短肥使山区的群众只能靠天吃饭……滞后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恶劣的先天发展环境让汉滨的发展举步维艰。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优化发展大环境,成为“十一五”需要汉滨人迫需解决的又一大课题。
为彻底摆脱基础薄弱带来的桎梏,汉滨抓住铁路、高速公路等中、省重大项目建设、中心城市建设、村级道路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等国家、省市重点投入项目的重大历史机遇,全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以一年顶过去五年的速度迅速在全区各个角落全线打响基础建设的战斗。2009年5月28日,随着轰鸣的礼炮,包茂高速西安至安康段全线贯通,安康,结束了无高等级公路的历史,这也标志着安康向纳入西安、武汉、重庆等大都市半日经济圈成功跨出了第一步。在城市,市、区两级联动,安康大道、汉江三桥、东关片区改造等30多项城市重点工程,让一个整洁靓丽的山水园林新都市巍然屹立在汉水之滨。
“十一五”的五年,对于汉滨农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高标准的村级道路里程成百倍地快速增长。烂路把老百姓困怕了,所有的乡镇村组、干部群众全部以空前高涨的热情、激情和劲头投身到公路建设大会战中。三年累计完成通乡油路(水泥路)220公里,通村水泥路2570公里,实现了川道100%、两山90%的村通水泥路的既定目标,“村道精神”成为汉滨人的一种新的信念……农村沼气、人饮灌溉工程、农田农田整修、城乡绿化任务全面完成……每一项工作和每一组数字间,都浸透了汉滨人奋发不息的汗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