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自2006年以来的四年时间里,该县通村水泥路共争取到国家投资1.7亿元,落实到位县级配套资金1856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800余万元,群众投工投劳14万余次,投入机械设备44万余台班,全县累计完成通村水泥路项目207个953公里,人均修路7.27米,百平方公里通村水泥路密度为62.5%,实现了98%的行政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在全市创下多项第一的纪录。
但其特殊的地理、自然和经济条件,给全县通村公路建设和养管工作增加了难度:一是山区公路战线长,建设与管护成本高;二是山区群众家底薄,收入低,公益筹资难度大;三是大量精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发动群众投工投劳难度大;四是山区地质环境复杂,加之陕南暴雨洪灾偏多,因灾损致使通村公路的修复、养管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五是政策配套的滞后性和不完整性,让县乡基层的工作难度加大。
“要想富,修公路”“长久富,通好路”—— 修通、养好通村路,这既是基层广大干群最迫切的要求和呼声,也是支持“三农”发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体现,这是一项重要的富民工程、惠民工程、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重要的形象工程、希望工程和战略工程。全县充分认识到村道建设与养管工作具有的战略性、公益性、艰巨性的特点,一是抢抓通村水泥路建设的大好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政策支持;二是充分发挥交通部门的中坚作用、乡(镇)村组三级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村民的主体作用,赢得多方配合、全力支持;三是广泛宣传发动,积极争取富有爱心的单位、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赞助支持,齐聚内外合力,共同攻坚克难,全力抓好通村公路养管工作,确保了村道的畅通、整洁、安全、效益。
扎实破解“六无”难题,形成村道养管“石泉模式”
在相当一部分乡镇、村组,我们不难看到一些通村路如同初生的婴儿失去父母的关爱而缺少爱护:公路两边杂草丛生,遮挡视线,乱搭乱建、乱堆乱占、危房烂圈随处可见;路面垃圾、落叶随地随处都有,脏水污水横流;边坡发生泥石流,水沟拥堵,部分路段路面塌陷、路基悬空成了“肠梗阻”,处处存在的安全隐患令人十分担忧……如果这些通村路得不到很好的养护和管理,致富路、惠民路就会成为致灾路、累民路,难以发挥通村路应有的作用。
该县“四大家”领导都十分重视村道养管工作,把村道养管工作列入了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重点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通过视察调研、走访座谈、听取意见、聚智纳谏,认为“六无”问题是制约村道养管工作最重要的原因:即一无相关政策支撑,国家一时也没有那么多的钱来负担长战线的村道养管费用支出;二无专门机构和人员来从事村道养管工作;三无财政预算资金投入,集体有收入或容易组织投工投劳的村组对村道养护较好,一些中高山区的偏远村养护较差甚至没有养护;四无养护责任主体,大部分村及村民等、靠、要、拖、缓、看的思想严重;五无统一、公认、行之有效的养护管理办法,大部分乡村的村道养护管理工作处于阶段式、突击式、被动式、应付式、交换式、涣散式状态;六无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约束,县、乡、村、组的工作责任落不到实处。
针对存在的问题,该县积极探索,找寻对策,勇于实践,不断创新,总结出“七个一”、“七定”、“七到位”的农村通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做到权责、保障、监管、效果的几统一,收到了良好效果,实现了通村公路“有路赋权、权责对等;有路四定:以路定人,定量定补,定期养管;有路必养,养必优良;有路必管,管必到位;有路必畅,通达惠民”的预期目标。
1、一张产权证定权责,确保村道养管责任主体明确到位。按照“县级统筹、分级负责,辖区为主,村为主体”、“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原则,切实深化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成果,实行养管分离,探索发放通村公路产权证的做法,以此明晰路产路权,落实养管责任,破解村道养管难题。《产权证》明确了村公路产权归村委会集体所有,村委会是村公路养管的责任主体,承担着养护管理、超限治理、路政管理、安全管理的责任和义务。村主任是村公路养管第一责任人,村民是村公路直接受益人,承担村道的日常养管保畅责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