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在这里化为财富,梦想在这里变成现实,希望在这里不断生长,这是一片生机无限的沃土。
2000年,原安康地委、行署在江北开发的功能分区中建设以发展工业为重点的产业园区,到2009年12月31日,省政府批复同意原“安康工业园区”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
九年的积淀只为一朝腾飞,高新区实现了由单纯工业园区向城市综合体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变,由中小企业缓慢成长向大型集团聚集引领的转变,由局部开发建设向市县区联动共建的转变。
一组数字,让记者感受到安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速度。截止10月底,全区实现生产总值5.1亿元,工业总产值完成7.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6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8540万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完成7.4亿元。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6亿元,工业总产值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5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完成10亿元。
一批项目体现出安康高新区发展的质量。硫酸镍循环产业园项目已完成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安康北医大迁建项目稳步推进;安康汽车城项目建成投入使用;雨润20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年底有望投产;宝洁植化、油桐生物产业园项目即将开工;秦岭大道和汉江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完成评审。数字化创业中心、高新中学、五星级酒店等项目完成规划设计。
创新,是地区以及城市间经济和科技竞争成败的分水岭,是一个城市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原动力。
安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开拓者们从一开始便意识到,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打造一流的高新区,必须进行创新,打造一套全新的管理运行模式和全方位服务的理念。
高新区着力构建创新型运行模式,在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明确了富有本地特色和适宜高新区发展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开发模式。以更加年轻和富有经验的领导班子为高新区快速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先后出台了涉及管委会各个领域和层面的若干项管理制度,建立起高新区党工委、纪工委及管委会机关党委等党的组织,打造了一支高效精干的团队。
针对发展现状和趋势,高新区在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未来的战略地位、指导思想以及发展目标,明确了各个阶段的开发进度计划。并根据安康资源条件和国内外发展形势,确定了高新区的主导产业、机会产业和先行产业。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肆虐,面对如此环境,高新区持续推进路网、通讯、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发展环境得到优化,资源聚集效应体现出来。
全力做好以招商信息网、招商项目库、招商资料库、客商信息库、名强企业库和专家库位主要内容的“一网五库”建设,搜集企业、客商信息资料千余份,包装储备招商项目80余个。通过参加各类投资贸易洽谈活动、邀请客商考察、网上招商、叩门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引进项目投资总额30亿元,已到位资金7.4亿元。进一步加大洽谈项目的跟进落实力度,重点跟踪、衔接台湾佰鸿集团LED照明设备生产、福建吴航特种钢加工、北京汇源果汁饮料生产项线项目。取得了中国500强企业雨润食品、庞大车城等项目的历史性突破,刷新了项目个数、投资规模、引进省外企业、开工率、到位资金等多项纪录,特别是重大项目硫酸镍循环产业园的引进,不但整合了市县的开发利用资源,而且还尝试建立了县区共建的发展模式。加之羚锐制药、九龙魔芋、富硒油脂、江华水泥等重点企业增产达效,招商引资收效颇丰。
在品牌形象大幅提升后,高新区将项目引进层级提高,加快了项目建设步伐。江华水泥、福利工贸建成投产,二期工程有序推进;硒源油脂储备油库基本建成,建设、生产同步推进;东科药业进入建设高潮;北环路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秦岭大道、汉江路陆续开工;总投资5.3亿元的数字化创业大厦与安防(国际)集团成功签约;总投资4亿元的游乐场项目深入洽谈;浙商产业园、闽商产业园、上海生物科技示范园、节能环保产业园正在加紧洽谈。“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动,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加大投资环境改善和硬件建设的同时,注重解决企业困难成为高新区全体领导干部的重点工作,通过建立领导主抓,部门帮包的项目工作机制,对重大项目实现全程跟踪,及时为硒源油脂等企业协调收购、储备资金;主动联系中医药研发机构和富硒稻米科研机构,为天源公司、兴安米厂等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多方协调电力、供水部门,为阳晨牧业、北医大工地解决供水供电问题,有效的缓解企业融资压力和项目建设、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困难。这样的贴心服务让企业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环境的和谐,更是共同发展、相互依存的温暖。
安康高新区起步于2001年,经历了机构设立、筹建起步、清理整顿三个阶段,2006年以后正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9年底省政府正式批复成立安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当年实现生产总值3.5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5亿元,工业总产值6.8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8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60万元;到2010年10月底,高新区已实际完成财政收入8440万元,占年预算84%,较上年同期增收1760万元,增长26%,财政支出在保障公共管理和招商、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重点支出方面的时效性、均衡性比往年明显增强,截止10月底,共完成支出4634万元,占全年预算的81%,比上年同期增加1020万元,增长28%。整个“十一五”期间,高新区实现生产总值12.6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32亿元,工业总产值17.1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6.57亿元。经济指标占全市的比重显著提高,“工业强市”的引领作用愈加明显。
从高新区的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以月河产业开发带规划为依托,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富硒食品、生物制药、新型材料、节能环保和特色服务业五大主导产业,以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为突破,形成开发区发展的核心企业,在其周围吸引聚集一大批关联配套企业,打造主导产业集群的园区盛世景象如一幅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
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二五”,他们绘制了壮美的画图:依托重大项目为载体,通过技术创新,着力解决生产和经营中的关键问题,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到2015年,力争实现生产总值25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幅度在30%—50%之间,确保新增城市人口在1.5万人以上,基本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综合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科学发展水平逐步提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