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旬阳 > 正文内容

    西部贫困山区实现山变绿、人致富问题的思考

    ——旬阳县发展特色林业的调查

    作者:李万志 时间:2005-08-08 16:19 来源:旬阳县 字号: 打印

    摆在多数西部贫困山区人民群众面前有两大严峻现实问题,一是生态日趋恶化,生存条件亟待改善;二是经济落后,需要采取超常规的措施,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此,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这为贫困山区解决生态好转、经济增长这个难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旬阳县位处秦巴山区,属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安康市生态条件最差、林分质量最低的县份之一。几年来,旬阳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提出了发展特色林业,较好地解决了山变绿、人变富的问题,基本实现了富县富民和保护生态的有机结合。为把特色林业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促使其充分发挥潜力,创造最大价值,更好地造富农民,真正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现就特色林业的发展情况提出几点看法。
    一、发展特色林业是实现我县山变绿、人致富的突破口
    没有经济效益的林业是不长久的林业,只有经济效益而没有生态效益的林业是不可持续的林业。旬阳县发展特色林业必须依托林业区位优势,以建立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依靠科技和制度创新,开发名、优、特产品,提高综合效益,进一步发挥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旬阳县是一个山区大县,也是一个人口大县,山地资源十分丰富,在全县374.3万亩林业用地中,有宜林荒山23.4万亩急待治理,近百万亩林分质量差的林地及灌木林地有待改造提效,25°以上坡耕地近70万亩。这一资源优势为林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41万农民的衣食住行需要源源不断的收入,这种客观的现实,决定了旬阳林业的定位,既要考虑到农民的长远利益,又要考虑到农民的眼前利益,还要顾全社会生态效益,这就决定了旬阳林业必须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林业产业致富增收的生态经济型道路。旬阳庄园经济发展较早,但林业产业建设方面,除了蚕桑产业外,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优势的产业还没有形成,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名优品种发展还处于零散、粗放经营状态,虽在局部地方产生一定的效益,但没有充分发挥起应有的优势。这种主体品种不突出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减缓了旬阳林业的发展,加之近几年我县实施的近30万亩退耕还林地中,仍然存在着树种单一、效益低下、产业优势不明显的问题,要真正解决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就必须充分利用传统名优特品种进行补植改造和林下补充套种多年生不挖根中药材,走地方名、优、特树种产业化建设之路,把发展林业与群众增收有机结合在一起,实施特色林业发展战略。发展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产业政策和林业经济发展规律,从我县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看,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潜力。一是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机遇;二是我县地方名、优、特产业基地初具规模;三是具有良好的土地基础和劳动力潜力;四是具有丰富的种苗基础;五是具有较好的技术力量和发展共识;六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县农村狮头柑、荷包杏、拐枣等特色果品建园面积发展很快,这充分说明了县上特色林业发展找准了路子,也是农民致富心切,利益驱动的结果。如吕河镇冬青树现拥有狮头柑800亩,挂果面积250亩,全村仅此一项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35%;城关镇鲁家台社区二组鲁爱国一家3口人,有荷包杏80株,去年收入1.2万元,人均4000元;神河镇王义沟村四组朱忠国,去年收购拐枣300吨,进行烘干出售,3个月时间获利15万元。这些收入是种植粮食作物的好几倍。但就全县而言,特色林业目前贡献份额还不大,每年全县林特产品收入在8000万元左右,人均181元,仅占农民纯收入的16%,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快特色林业的发展步伐,使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的结合起来,促使群众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也能实现国家要“被子”、县乡要产业、农民要致富的预期目的,保障县域经济健康发展有充足的后劲。
    二、规模化发展,以基地建设促农民增收保良好生态
    产业确定后,关键是如何做大做强。做大,就是要在基地建设上下功夫;做强,就是要在加工增值上做文章。特色林业大户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广泛基础,在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提倡以村组为单位集中连片规划,实行规模经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要着重建设好六大特色林业商品基地:水果基地,以旬阳地方名优果品狮头柑和拐枣为主。狮头柑具有果大、味甜、清热解毒之功效,是旬阳地方名优水果,曾获得杨凌农博会金奖,全县现有面积7200亩,产量1000吨,产值5000万元。要充分利用开发狮头柑适生区域以段家河、吕河、城关等汉江沿线及旬河下游乡镇为重点,营造庄园果林和适度板块建园,通过几年努力发展建成狮头柑基地5万亩;拐枣是酿酒、制作饮料、果酱的优质原料,开发利用前景看好,我县是拐枣的高产适生区域,目前全县拐枣面积2万亩,年产2万吨,大量外销,鲜果每吨达到3500元,经济值极高。要坚持发展与开发并举,改造利用好已有的2万亩拐枣资源,抓住林业发展大好时机,栽植发展8万亩。药材基地,以金银花为主。发展金银花既可提高退耕还林效益,又可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退耕还林8年前合理种植模式和8年后稳步增收的最佳途径。要利用退耕还林地块适度间套,在粮经作物效益差的地块规模建园,并可根据经济实力,适当在好地中建一部分高产示范园,用二、三年时间发展5万亩。青竹基地,以适生地块连片栽植为主,笋用或笋材两用为重点,适度建设丰产园,累计发展20万亩。干果基地,以核桃、板栗为主。经过近几年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我县实生核桃面积6.45万亩,茅栗面积3.6万亩。但存在挂果周期长,品种效益低的问题,必须巩固10万亩面积,大力改造提效,实行优良核桃嫁接和板栗高接换头工程,缩短挂果时间,提高单产效益。蚕桑基地,巩固稳定10万亩面积。蚕桑生产要以改造提效为目标,重点在行政措施、技术指导、示范带动、科技增效上下功夫。菌材基地,以点橡子为主,大力培育薪炭林和菌材基地。点橡子投资少,易成活,成材见效快。我县中、高、低山均可生长,是荒山造林的优良适生树种,应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重点在汉江、旬河、神河、蜀河四条流域新点橡子10万亩。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需要,有针对性的扶持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各具特色的专业性林产品交易市场,组建营销队伍,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模式,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经营。在经营中,政府应该承担统筹规划、制定政策、组织协调、提供服务、检查监督职能,促进公司和农户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获取盈利量最大化,提高农民发展特色林业的积极性,促使特色林业产业化的早日实现。同时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市场变化,针对国际能源紧缺的现状,目前国内已成功研发用黄连木的种实提炼柴油,而黄连木在我县分布广泛,资源十分丰富,县上应该紧紧抓住这一契机,有目的的引导农民在保护好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培育种苗基地,争取先期占领市场,培养后续财源,壮大特色林业建设。
    三、加快特色林业发展的几个措施
    1、统一认识,合理规划。特色林业是建设绿色旬阳,经营绿色经济的基础工程。全县要牢固树立山绿人富的指导思想,加快特色林业的发展,扎实走好推进生态产业化,推动产业生态化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林业部门在规划设计上,要充分结合立地条件、资源基础,坚持最优的树种规划到最适宜区域,准确到地块,把每一个项目的发展规模、主导品种、生产区域一次规划到乡镇到村组到农户,尤其是符合退耕还林、荒山造林要求的详细规划,突出骨干项目,突出重点区域。
    2、打好种苗基础,健全完善种苗管理体制。根据总体规划,坚持栽什么育什么苗,发展多少育多少,积极推行合同育苗,着力培育“大、壮、优”的苗木,推广应用先进育苗嫁接技术,以促进快速绿化,早见效益,加快特色林业发展。具体落实中,要健全一套完善的种苗管理体制,坚持苗木县境内统筹、乡境内自供的原则,严禁跨县境外长途贩运苗木,杜绝假苗、劣苗和高价苗流入,保护农民利益不受侵害,以避免挫伤农民发展特色林业的积极性。
    3、突出特色品牌,加大外围宣传力度。旬阳县的狮头柑已有几千年栽培历史,该品种外型奇特,口感甜酸适度,有润肺止咳、清热降火的功效,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但是,狮头柑的销售目前仅限于旬阳境内市场和临近县市小范围区域,针对针对这种现状,必须加大对该产品的外宣推广力度,充分利用旬阳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力争把该产品推向西安、十堰、襄樊等临近大、中城市,逐步提升市场占有率,为后续大面积发展拓展空间。同样,拐枣资源在旬阳分布也极为丰富,而且产量高、品质优,极具医用价值,近几年来大量出口韩国、日本、朝鲜等国,已创出特色品牌,在市场上具有很大冲劲。但是,目前仅限于粗加工,还需进一步研发深加工技术,引进合作开发项目,弥补资源利用不足,把该品种做细做精、做大做强,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市场竞争力。
    4、创造良好环境,加快服务指导。逐步制定完善相关优惠、扶持政策,打破县界,敞开山门,广纳林业技术人才。吸引外地育苗,造林技术和资金来我县投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合力共建特色林业。设立特色林业科研开发机制,区别不同产业项目,专业抓好技术研究和服务指导工作。同时加大产业开发的扶持力度,各级政府都要在资金、信贷、政策、技术等方面大力扶持产业发展,特别是要把发展龙头企业、提高林产品附加值作为产业开发的主攻方向,作为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对发展大户要实行奖励和政策保护。林业部门要加强技术培训,注重乡土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强乡镇林业站的建设,充分发挥其政策宣传、资源保护、林政执法、生产组织、科技推广和社会服务等职能作用,要从品种改良、培育管理、基地建设到产品开发,提供全程服务和技术指导,以提高农户防范自然灾害、保护自身权益和抵御市场风险的综合能力。保障特色林业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5、切实加强特色林业发展工作的领导。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由县委农工部和县计划局、林业局、农业、水电、财政、土管等部门组成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具体负责规划制定、项目准备、政策研究、组织实施和检查指导等各项工作,在林业局设立专门办公室,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办公室设在林业站,负责日常工作。二是夯实工作责任。从上到下建立以任务为中心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县对乡镇、乡镇对农户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行政首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项目指标量化到山头地块,领导干部和农户头上,年终根据责任书严格奖惩兑现。三是层层抓点示范。各级领导都要带头联乡联村联户抓示范点,指导和带动整体工作进展。四是各方紧密配合,通力协作,积极主动工作,提供优质服务,确保我县特色林业建设目标如期实现。
    四、调整工作思路,拓宽特色林业建设层面
    在大力发展特色林业的同时,应拓宽特色林业建设层面,把它与我县浓厚的太极文化底蕴、纯朴的秦巴风土人情和丰富的山水旅游景观实际相结合,逐步创建“羊山生态游”和“农家乐休闲游”两大旅游品牌。大力开发集险、奇、幽、特于一身的羊山天然林区,以丰富的森林景观、朴拙壮美的山水,清新宜人的空气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为人们提供一个生态观光、登山旅游、探险寻幽、避暑度假的绝佳境地。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适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精神需求,使城市居民在观赏田园风光、体验民俗风情、领略乡土文化的同时得到身心放松。此外,要突出开发汉江、旬河水资源,发展特色旅游,壮大县域经济,实现绿富兼顾,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有机结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道路。
    进入新世纪,代表绿色的林业在全社会日益彰显。必须针对全球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的消费浪潮,充分利用秦巴山区林特资源的天然禀赋,积极培育特色林业产业,坚持以地方名优特树种产业化建设为突破口,把林业、旅游业与农民增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绿山发挥生态效益,又富民实现经济效益,全面建设繁荣、社会进步、山川秀美、殷实小康的绿色旬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xinwei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