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理论调研 > 正文内容

    重民生 保增长 促和谐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作者:佚名 时间:2011-01-10 21:28 来源:安康日报 字号: 打印

      【编者按】1月9日,在安康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市长方玮峰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十一五”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回顾,阐述了对“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对2011年的重点工作进行安排,这对我市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报特摘录其中要点,以利全市上下学习领会,统一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加速富民强市步伐。

    “十一五”回顾:

    “六大亮点”展现巨大成就

    【亮点一】经济实力实现跃升
      从2005年到2010年,预计全市生产总值由143.8亿元增加到326.5亿元,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3.5%。经济发展速度逐年提升,主要指标增长跃居全省中上水平,在2009年全省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列第五位,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态势,长期处于全省后进位次的状况开始改变。

    【亮点二】发展条件显著改善
      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89.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68倍。完成交通设施建设投入400亿元,增长10倍以上。西康高速、西汉高速安康段、十天高速安康至汉中段、包茂高速安康至陕川界段和襄渝铁路复线建成运营。铺筑通村水泥路10400公里,等级公路由5002公里增加到15472公里,长期制约安康发展的交通瓶颈初步打破。汉中至安康天然气长输管网工程开工建设。新增水电装机62万千瓦,改造10千伏以上城乡电网3732公里,农村电网实现全覆盖。通讯信号覆盖85%的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亮点三】群众生活明显提高
      五年累计完成民生投入96亿元。新增城镇就业6.9万人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388元提高到14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799元提高到3800元,城乡居民储蓄283亿元,增长1.6倍。通过农村危房改造、安居工程、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使5万户农村贫困人口搬进新居。实现了“蛋奶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全覆盖。实施信息入村工程2430个,电视覆盖率达到92.4%。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的夙愿正在变为现实。

    【亮点四】城乡面貌深刻变化
      五年完成城镇建设投资105亿元,是“十五”的2.6倍,城镇化率由22.9%提高到35%。中心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完成564个新农村示范村、1292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和131个特困村脱贫攻坚任务,以路电水沼房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广大农村生产条件、村容村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如期实现了中心城市创卫目标,石泉、岚皋、汉阴、宁陕、平利、白河6县先后创建为省级卫生县城。

    【亮点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五年投入教育“两基”资金14.9亿元,教育经费由5.02亿元增加到20.11亿元,增长3倍。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全面发展。实施科研开发项目609项,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3%。卫生事业投入4.6亿元,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全民健身运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城称号。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文化艺术事业繁荣活跃。

    【亮点六】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47.4%;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被财政部总结为“安康模式”;城市投资、财信担保、金州矿业公司在破解融资难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面深化与各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开展集合信托、BT模式进行融资;土地经营权流转加快推进,10县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医药卫生和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市、县区和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对外开放水平提高,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累计招商到位资金259.4亿元。与省内外大型企业的合作取得实效,延长、陕煤等16户全国500强企业在安康投资兴业,以钡盐、生丝、板材、魔芋为重点的外贸出口总值4951万美元,引进外资6401万美元。经济发展的外向度明显提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邹亚康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